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至道宫曾是西天目山的主要道观,2009年出版的《西天目山志·第五编》中记载:“至道宫,在东北峰下龙池边。东晋永和间(345-356年)建。旁旧有拜斗台、格思亭。晋许叔允修炼之处。久废。”
明代於潜县令徐嘉泰重辑的《西天目山志·卷之二寺观》中记载:“至道宫,在山东龙池外,旧有拜斗台,格思亭,许元叔修炼之所。”
境内万寿宫有二处。
一处在西天目山莲华峰。这座万寿宫曾是西天目山的主要道观。2009年出版的《西天目山志·第五编》中记载:万寿宫 在莲华峰,明代神宗帝赐藏经书5000卷。后改为禅院。久废。
明代广宾纂辑,清代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四敕谕》中载:
万历皇帝敕谕天目山万寿宫奉安道藏
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素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懺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四海八方,同归清净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道经厂御马监左少监魏奉賷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體知悉。钦哉,故谕。
万寿宫曾有较为丰富的藏书,其中有许多是道教重要典籍。《西天目山志》第五编记载:“道部 莲华峰《道藏经》5000卷(明神宗赐)《参同契五相灯》2卷(汉魏伯阳著) 《论神仙诗》12首(晋归一真君许迈著)《元鉴》5卷《三洞要略》《天台山记》(唐希默子徐灵蛮府著)《天目山真镜录》(宋唐子霞著书)《道德南华经注》(元阮日益著)《术数记遗》(汉徐岳述天目先生口授)。均佚。”
另一处万寿宫在昌化,位于昌化文庙之下首,今已不存。
旧址位于西天目山西面的山峰上,此处山势峻峭,树木葱郁,可鸟瞰溪水蜿蜒,炊烟袅袅,峰峦叠翠尽在脚底,因有茅仙在此修真而得名。早已湮没。
明万历徐嘉泰《西天目山志·卷之二寺观》,“茅翁庵,山麓之西,紫盖连接,佳木郁葱,宵言试履,假足轻兴,可眺苕溪之烟火,尽越地之峰峦。爰有茅仙修真遗址,今鞠茂草也。”
紫阳宫有二,一在东天目山,一在西天目山。
东天目山紫阳宫位于太湖源镇东天目山脚下里村村的东边山脚,背靠东天目山主峰,左右两山对峙,视野广阔,占地约有二十多亩。旧有山门、前宫、后宫,东西偏房。后宫为主宫,高约二十余丈。紫阳宫曾是道教史著名的宫观。
据《东天目山志》转载《浙江通志》记载:县西北辰隆乡东天目山,梁大同二年(536)建,名太清宫,后改天清宫。宋宣和六年(1124年)改额为紫阳宫,相传北宋著名道士张紫阳曾修炼于此,故以名。至清代,丹井丹灶遗迹尚存,但宫殿已被毁。清光绪年间,由明珠道士募捐重建。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之九杂记》中也载:“紫阳宫,治西北四十五里辰隆乡东天目山。梁大同二年建太清宫,改为天清宫。宋宣和六年(1124年)赐今额,相传张紫阳修炼于此,丹井丹灶尚存。”
民国初年,宫内仅剩两名老道,西厢房作为该村的学堂,附近村孩子多有来此上学。1949年后,整个道观都已空置,东客堂仍作为里村小学校舍,1958年实行公社化时,大殿曾作为该村养猪的牧场。至1965年,因此建筑系国有财产,由东天目公社派人拆除,将该建筑旧木料出卖。现尚存遗迹。
西天目山紫阳宫旧址在西天目山开山老殿之东北。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始建,后改为“三亲堂”。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勒石记,以表当时之盛。已久废。
清光绪慈寿松华《东天目山志·卷之二兴建》“黄石室,万历《临安志》:昔人建道观于天目东峰,故址尚存。故老传,有钟,在水石屏。”
黄石是位道家人物,黄石室就是纪念他而建,黄石是否到过此地则不得而知。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有一次逛至下邳桥上,有位衣着粗布的老人,来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晃到桥下,回头让张良去捡。张良见他上了年纪,便竭力忍住,走下桥把鞋取来。老人又让他给穿上,张良就跪着帮老人穿上鞋。老人大笑离开,走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人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时,我们在这相会。”五天后刚天亮,张良去到那里,可老人已经先到,说:“你跟老人相约,怎么可以晚来呢?五天之后再早点来吧。”过了五天,张良起个大早,鸡鸣时就到了,可老人还是先他一步,又说:“你今天还是晚了,五天之后再早点来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桥上,一会儿老人也到了,很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说着拿出一册书:“你读完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中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在济北我们会再见面,记着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离开了。张良拿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读完它,果然成就大业。
明万历徐嘉泰《西天目山志·卷之二寺观》载:“炼丹池,在张公洞之西崖下,即张道陵炼丹之所。时有神鱼异形鼓鬣群戏吐气作云。”
高虹镇旧有神仙崇道宫,初建于唐,传东汉时天师张道陵曾在此讲经,清代时废。建宫之时,高陆(高虹)正为临水(临安)县的县治。
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之九》载:“神仙崇道宫,治北二十里高陆乡石角山下。唐若举白日上升即其地,为神仙宫。唐垂拱四年(688年)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今额。”又载:“唐若举,本邑人,地有石角山,名拜斗台。时礼斗台上,白日上升,遗二履,后人即其地建神仙宫,今尚存。”
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之九》载:“元清宫,治东二里,名新路口,道士舒元一所建,今废。”
元清宫供奉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是道的化身,为道教开天辟地之神,居住于玉清境,也称元始天王。
在云封庵之北约数十米,原是归一真人许迈礼拜之处。归一真人许迈是西天目山的四真君之一,西天目山旧有四真君祠,供奉宝华真君(大徐五仙)、含清真君(小徐五仙)、归一真君(许迈)、洞元真君(葛洪)四仙。
在西天目山,为龙王祠。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赐额,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封西天目山龙王为渊源侯,后累封为广佑灵济昭应孚惠王。今祠已不存。明代广宾纂辑,清代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载:“昭应庙,在县北四十五里,旧志云天目龙王祠也。崇宁三年赐“昭应庙”额,政和三年封渊源侯,累封至今为广佑灵济昭应孚惠王。”
在西天目山,为山神庙。梁乾化五年(915年),吴越国王钱镠奏后梁朝廷,请封普惠大王为西天目山神。言其守护天目山,有百药所出。在钱镠率兵几次讨伐凶徒叛逆之时,西天目山神都降阴
兵佑助,因此钱镠请封为天目山王。明代广宾纂辑,清代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普惠大王庙,在县北四十五里,梁乾化五年,吴越奏封西天目山神,云天目山众圣,其居百药所出,自臣讨伐凶徒之时,皆降阴兵佑助,乞依神庙例封山王。”
在洞霄宫西庑殿后面有一座龙王仙官祠,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赐额为嘉应庙。宋绍兴九年(1139年),逢大旱,朝廷内防机构求雨,到洞口投掷铁简,得解旱情,因此宋高宗封此龙王为善应侯。
敕曰:
朕惟山林川谷,出云气为风雨者,必加礼秩,以谨奉祠。矧兹洞天神灵所宅,屈伸变化,呼吸风云。若时愆阳,旋施膏泽,有司言:状宠锡侯,封用孚惠于烝黎,以钦承于涣绋,可特封善应侯。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加封为善应灵济侯。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又加封为善应灵济昭贶侯。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加封善应灵济昭贶广福侯,又特封为灵泽公。
据宋邓牧《洞霄图志》载,元至元壬午年(1282年),由清虚斋重建。按照古代的建制形式,其时有洞天、福地仙官祠也并祠于此。大涤洞龙王仙官祠的下面即是抚掌泉,与天柱大涤泉源相通,俱赐号为“龙井”。
在大涤洞前,古代曾有一座宫坛,最初是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前108年)所建,在这里举行往大涤洞中投龙简的祈福仪式。因是汉代所建,故称为“汉宫坛”。因年久失修,在元代已经荒没,
难以考证它的确切位置了。
据旧志记载,升天坛在原洞霄宫址西北,天柱山大涤山中峯之上,又名法象坛。上应天而圆,下应地而方,中应易卦而八角。传东晋许迈真君精研洞典,登上天坛升天而去,当时有天降白鹿下迎,因此中峰又名为白鹿山。至今山顶界松内数丈之地,草木不生,就是升天坛之遗址。《洞霄图志》中有记载:“宋政和间(1111-1118年),犹有卿云吹箫往来。”
位于潜川镇生仙山,为东汉张道陵故宅,又名集真宫,清同治七年(1868年)乡人重修大殿,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寮房。今已毁,仅剩遗址。
位于於潜镇桃源山,又称许游观,因许迈曾游此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道士刘冲素重建。晚清尚存,今已废。
位于於潜镇元霤山,为东汉张道陵炼丹处,始建年代不祥,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有乡人重修,后倾圮。今已不存。
位于於潜镇甲子村西观山顶,始建于清。原庙前后有三进,面阔40米,进深有100米,正殿左右有附房。现遗有2根石柱、墙基、石坎和砖瓦。1944-1945年,这里曾设浙西第一师范学校,1946-1949年办於潜县立师范学校。后毁。
位于天目山镇越王坪,据1953年4月和1955年4月调查,尚有道士5人,道姑1人,这些道士和道姑在土改中均分得田地。1959年10月调查有道士2人。
位于天目山镇阿顶山越王坪,清时有道士杨圆和、杨圆合兄弟俩居此,就山凿一洞,名为太极洞,洞呈方形,洞中面积约为24平方米。内立有石雕太极真人立体像。今洞仍存,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仙姑庙有二。
一坐落于河桥镇赤石村比坞,是为纪念八仙之一的何仙姑而建。民国《昌化县志》载:“何仙姑,县南览村人,早孤贫,年三十不字。采樵自给,见山间桃实如杯大,取啖之,自是不饥。元祐中,邑令郑旁赈荒,姑混入稠众就视,人争异焉。姑即遁涉双溪。忽云雾覆之不见,观者骇愕,令上其事,勅祀之,乡人立庙于七都比坞。”庙虽小,地处偏僻,但香客不断。
另一在浙西大峡谷柘林瀑前,当地流传有仙姑与青年炎生相恋的故事,遂建庙于此。
咸淳《临安(杭州)志》有记载。原位于昌化城南一里青山潭,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余大辨所建,绍兴八年(1138年)请“上清宫”旧额。供奉上清灵宝天尊(太上玉辰大道君)。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县令华文甫迁建于儒学尊经阁之东。崇祯二年(1629年)乡约许承鸾捐资重建旧地。后水圮,由其子士俊复葺之。乾隆九年(1744年)又曾遭水圮。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乾隆《杭州府志》录有明礼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袁炜之诗《上清宫漫兴》:
仙宫聊寓迹,清景步秋蟾。绕屋篁低槛,當门塔倚天。
桂香浮茗椀,酒味洽蔬筵。满目双溪水,潺潺代管弦。
位于昌化城南七里白山后,建于元代,元末毁于兵。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卷九古迹》载:“崇源宫,一名桐坞宫,县西南七里白山后,元邑人何子西建。”
位于昌化城西一里,旧为祐圣庙,元初改为真圣观,供奉真武帝君。元末毁于兵乱,后建为城隍庙,今已不存。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卷九古迹》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真圣观设昌化县道会司。”
位于昌化城东紫薇岭(接官岭)北麓,始建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紫薇得名于紫微星座。今已不存。
位于昌化肇村王天坪。据1959年10月调查统计,尚有道士3人。今已不存。
位于武隆山。民国《昌化县志》记载,武隆山中有葛洪炼丹之所,名炼丹井。
在太湖源镇之北。康熙十四年(1675年)《临安县志》记载:“(县治北)四十里,峻绝崎岖,有棋盘石、坐石、马跑之迹,世传为仙人所居也。”
旧临安县范围内有仙人洞之称的共四处:
第一处,万历旧志中有记载,距离县治二十里,有百贡岭珠犀地,洞口仅八尺,内有石室颇大,可以容纳坐下二十人。
第二处在锦城之南的石镜山。
第三处在洞霄宫西天柱岭观音洞相邻。
第四处在马鞍岭。
玉仙洞
万历《杭州府志》:“在凤翥乡南山,去县西四十里,地名黄金漾。”《名胜志》:“宋淳祐间(1241-1252年)乡民采樵者见一白兽入洞,遂掘开洞口,渐进渐深,秉烛以视,内有三洞,深二十余丈,峻壁拥石,高十丈许,左青右黄,有仙人迹,有玉芝,有宝座,又有如幡者,如白龙者,如狮子者,二柱屹立,色甚洁白。柱间有井,深六尺,内横,深不可计。间吐烟雾,气微湿,自龙体滴水不竭。其余怪石不可胜数。”
宋王执礼《游玉仙诸洞戏题碧云石崖》诗:
已从鹿岩游,更入龙洞去。横足螃蟹行,连臂猿猱度。
滑径锵蜡屐,阴崖燃桦炬。振策扶颠跻,扪萝猛扳附。
涂险几欲穷,境胜忽有遇。韩亚通石窦,参差洗玉乳。
形开趣弥深,兴集理自裕。便将遗世纷,且复恣幽步。
纡余穷冥搜,淹留迫颓暮。题诗识苍壁,聊写心迹素。
重游岂无期,恐忘来时路。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