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

2023-10-06 健康浙江 0

洞霄宫

洞霄宫位于杭州市临安、余杭两区交界的天柱山白鹿山大涤山九锁山大涤洞中。兴盛时占地八十余亩,宫殿林立,宫门外数十里即立通真门,曾有汉武帝宫坛、升天坛、虚皇坛、讲堂、草堂等。宫门内有三清殿、寿星堂、璇玑殿、佑圣殿、龙王祠、

钟楼、书楼、经阁、碑亭等,不胜计数。共有五门、三座大殿、三座院落、十八斋舍、及道舍千余间。有道士数百人,许迈、葛洪、郭文、葛玄、吴筠、司马承祯、叶法善等道家曾居此修炼 ,得道成名。洞霄宫周围的许多地名跟道教的炼丹有关,如丹山、丹溪、研里、研口、铜炉里、药灶里等,皆因高道炼丹而得名。历代隐贤名士孟浩然、苏轼、陆游、赵孟頫、徐渭、朱彝尊等留下诸多诗作。元代隐士邓牧著有《洞霄图志》。宫观与嵩山崇福齐名,曾为天下宫观之首。洞霄宫屡毁屡建,是古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至民国末年时已成废墟。现仅存部分遗迹和败屋数间,自废墟仍能见洞霄宫当年宏大之规模。

史料记载,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乃道教宫观之前身,为祈福之所。东汉时出生于浙西天目山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常来此设坛讲经。

唐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敕本山潘师正道士,面南而建天柱观。四维壁封,千歩禁樵采,为长生之林。

唐中宗赐观庄一所。后有一位朱法师改天柱观为北向。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其中把大涤洞天柱山列为第三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唐代杜光庭编《福地岳渎名山记》大涤洞列为第三十四洞天,“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山”,并也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宋李思聪《洞渊集》,同样列第三十四洞天和第五十七福地。

乾宁二年(895年)武肃王钱镠上表建天柱观殿堂,请道士闾丘方远住持,敕封其为妙有大师。钱镠与道士闾丘方元相度地势,奉旨重修,把天柱观重新改为甲向。宫中并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等。光化二年(899年)完成,改额为天柱观,并亲作《天柱观记》。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文惠公陈尧佐奏,天柱观奉敕改名洞霄宫。宋真宗并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免征租税。并赐钟磬法具等。岁度行童一人应天庆节,设醮以祝圣寿。

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共二十处,洞霄宫大涤洞列为第五。仍命每岁投龙简,降御香祈祷,遣中使或郎官入山。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洞霄宫住持都监何士昭以“宫宇颓圮,诣汴京陈乞,奉旨赐度牒三百道”,将洞霄宫修葺一新、建本命殿。又授道士唐子霞为“金坛郎”,主洞霄宫。政和间,援天柱观例,经尚书礼部给洞霄宫印记。

过了数年,在宣和二年(1120年),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住持铁冠道人唐子霞在兵火中殉难,新建宫观亦被付之一炬。平定方腊后,徽宗再次下旨重建洞霄宫,建设重点为主殿三清殿。

建炎年间(1127—1130),洞霄宫曾二次遭到战火破坏

绍兴元年(1129年),宋高宗率大臣至洞霄宫祈祷,洞霄宫改设行宫和宫廷内祠。

自此年至乾道二年(1155年),发宫内帑以军事之力依内庭礼制,按皇家规格重建历经30余年,完成时宋孝宗洎显仁皇太后,率后妃、大臣赴大涤山祈祷,御书“自有天地”。

洞霄宫遂为天下道观统领。主要包括昊天殿、佑圣殿、璇玑殿、龙王仙官祠等,还有会仙桥、玉泉桥、鸣凤桥、廨院、施水庵、通真门等,并修建从杭州至洞霄宫的辇道。陆游撰有《洞霄宫碑记》,称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

庆元二年(1196年),以岁久漫灭,重给宋初天圣节道场,应本县文武官僚入山建,诸山僧咸至立班。自南渡后,惟道士就官,而县官止于普救寺行事。凡诸宰执大臣丐闲去位者,以提举洞霄宫系衔。

淳祐七年(1247年),灵济通真先生孙处道,奏请朝廷诏赐钱以置恒产,山门规制益加崇广。时洞霄宫规模宏大,宫门内外有宫坛、祠、堂、殿、阁20余处。理宗赵昀为宫观书“洞天福地”四字。

洞霄宫自北宋熙宁初就设有提举,南宋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洞霄宫。自南宋建炎迄咸淳年间,洞霄宫提举有米芾、蔡京、李纲、范钟、张浚、范成大、朱熹等共计一百六十余人之多。

南宋咸淳十年 1274年)冬 ,宫院遭火燎毁于一旦。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隐士邓牧入大涤山隐居,撰《洞霄图志》六卷,记山水、古迹、人物、碑记等。

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洞霄宫屡经扩建,规模日益壮观,极盛时占地达八十余亩,并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为当时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首。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新建宫宇殿堂又毁于兵火

明洪武初再建,历经二十余年恢复,仍总摄江 、淮 、荆 、襄诸路道教,其后渐圮。 

清康熙元年(1662年),道士孙道元与弟子吴象严栖真于此,克绍宗风,重建宫宇。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九月,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朱彝尊(1629—1709年)来洞霄宫寻访古迹。

清乾隆元年(1736年),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高道沈轻云前来主持大涤山洞霄宫。

清乾隆辛未(1751年),道士贝本恒以殿宇颓废,方谋募建,冬日无尘殿毁于火,从此无力修复而废圮。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之后逐渐衰落 ,尚存方丈室外及斗阁 、丹室等。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朱园亭、郭园峰等分别住持。

民国12年(1923年),由玉皇山福星观接收主管。文革期间,道士被遣散改行,房屋被拆建它用消逝。

 

附录:

洞霄宫古迹

 

通真门

兹门不在余杭县四门数内,宋绍兴年间建,谓由此入洞霄也。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建,先是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住山贝大钦买石路,夹树林木一十八里,至九锁山门。

 

九锁山门

在九锁山外,未至宫三里。匾‘九锁山’三大篆字,甚奇古,程俱书。

 

外门

冲九锁山大路道,龙二洞直上,为栖真洞路。自路口折入仙桥,过翠蛟亭,左右石夹道,势若防阙门直其防。匾‘洞天福地’宋理宗淳七年(1247年)赐书。

 

防牌门

自外门入,度玄同桥,两门对峙,左篆‘天柱泉’有池在焉;右篆‘大涤洞’,洞所从入也。

 

三门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内帑赐钱造。至元戊寅山隐斋建。癸已年本斋重建。仍造天香亭于后,故所无也。

 

虚皇坛

在正殿前。旧志云:唐景福二年(893年),钱武肃王按当时仪式,叠开坛,请闾丘先生三元奏于此。大德庚子增修广之。

 

三清殿

即郭真君结茅之地,殿前三松,其所手植,今不存矣。钱王迁坐庚向甲,盖指此也。宋政和间,方腊之变,惟徽宗本命殿独存。住持道士金致一奉防,改为三清殿。圣像乃汴京孟成忠所塑,号为绝技。至元庚寅复建,壮丽殆过于昔,有桂柏相间,列峙前向。

 

昊天殿

在东庑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内帑赐钱造殿。大德辛丑(1301年)重建。为阁四山环抱,最为登览胜处。

 

璇玑殿

在库院东。建炎间(1127-1130年)建,至元辛巳(1281年)回紫斋建。

 

佑圣殿

旧在正殿左。建炎间(1127-1130年)建,至元辛巳(1281年)怡云斋建于三门东偏。

 

祠山张帝祠

旧在宫门外西阜。开禧间(1205-1207),内庭赐神像及左右侍从。景定间(1260-1264)移建三门右。至元庚辰(1280年),壶隐斋建。辛卯(1291年)本斋重建。

 

云堂

在西庑后,延接十方云水。宋淳间(1241-1274年),高道云防,相传为口实。今南北高士来游来居,亦不减于昔日也。

 

旦过寮

在云堂右,云游僧暂憩之地。

 

诸亭

曰翠蛟、曰飞玉、曰清音、曰翠微、曰采芝、曰九曲,见《山水门》;曰谷口、曰石室,见《洞府门》;曰祥光、曰宜霜、曰聚仙,见《古迹门》。

 

白鹿山房

在石室顶。先是陆汞仲尝家石室东偏,因为道院朱妙行修炼其地凡二十年,尸去,是后有天目阮先生居之。有泉州陈道士者,缘山屈曲,开径结茅,相依发土,得奇石甚多,一带凡百余步,状若步障,中更兵火。阮陈亦亡去,大德甲辰(1304年)建山房,于此有记。

 

法堂

在正殿后。宋开禧元年,内帑赐钱造。宁教赐书‘演教堂’扁。至元乙酉重建,左右两石,天造地设,后有苍崖横峙,因加人力叠成。峰峦中作小洞,洞中小路委曲,尤为胜绝。

 

方丈

在演教堂后。

 

库院

在东庑。至元乙酉(1285年)重建。丹泉流注其间。唐李卿所记。新池在焉。

 

斋堂

在西庑。大德戊戌(1298年)重建。

 

道院

在西庑后。古有三院:曰上清、曰精思、曰南陵,今分为十有八斋,中瞰一池。诸斋环向池水,盈涸往往亦关休咎。左庑七斋:曰山隐、曰山素、曰岫隐、曰嵩隐、曰怡云、曰粟隐,则上清院。曰回紫,则南陵院。右庑四斋:曰清隐、曰谷隐、曰盘隐、则上清院曰清虚。则南陵院正面七斋:曰壶隐、曰橘隐、曰悠然、曰闲隐、曰学隐,则上清院曰怡然。曰碧壶则精思院。选道堂在西庑后。至元乙酉年(1285年)重建。

 

元清宫

在临安县锦南乡,地名新路。住山舒元一,故庐所在。至元甲午(1294年)即其地建宫,楼阁巍峨,山水环抱,视为甲观。

 

冲天观

在九锁山门外,东天柱新址。先是宋咸淳间(1265-1274年),住山龚文焕建于德清之青坡。至元壬午(1282年),知宫事周允和更建此处。今住山沈多福疏凿泉石,栽植松梅,颇有徜徉登眺之趣,有记。钱塘叶去文隐于是二十年。大德丙午(1305年)正月成道仙去。

 

元阳观

在天柱南三里,大涤山后。宋咸淳间(1265-1274年),住山吴处仁建。至元辛已(1281年)改向重兴,山深林密,门径潇然,颇有尘外意,但游者罕至焉。

 

清真道院

在东天柱岭青檀山之阳。宋咸淳间(1265-1274年),知宫事朱特立建,泉石清胜可观。

 

凝真道院

在九锁外墓坞。至元壬午(1282年),本宫道士姚崇道自城居移建于此。

 

益清道院

在临安县地名后洪。至元壬午(1282年),本宫道士何自清建。

 

紫清庵

在上坞青梓陇山下。至元乙酉(1285年),本宫道士徐允熙建。

 

碧壶庵

坞石玉山下。宋咸淳间(1265-1274年),副宫李元纲建。

 

溪山庵

在天柱步。大德丁酉(1297年),副宫金常清建。

 

闲隐庵

在来贤岩后青山下。至元己丑(1289年),本宫道士王允升建。

 

学院庵

西天柱岭。至元辛卯(1291年),本宫道士陆继修建。

 

太平庵

在临安县。大德甲辰(1304年),道士徐元英建。

 

伏虎岩

在宫山西南峻壁间,若环堵之室,南有路,自上而下,复陟磴,方至其所。藤萝深密,怪禽昼啼,非有道之士不可处也,昔郭真君伏虎于此。按晋书云:葛洪、何幼道偕访之,目击而巳,各无所言,引啸而退。唐吴天师爱其遗迹,每游忘返,题诗岩上。今岁久昏剥。云郭生在童,已得方外心,绝迹遗世务,栖真入长林。元和感异类猛兽,怀音不忆,固无情斯言微且深。末句盖引真君与温峤问答,语详见本传。宋景定三年夏昼,忽四山昏黑,雷雨大作,云雾中闻岩下有声,极震,雨止方知岩边巨石移下数丈。

 

仙迹岩

去宫一里,在行路隔溪崖石上。按记云:秦始皇驱山岳,拟塞东溟,尝役移之,山势欲动,忽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崖石,使不得去,今崖上有肩帔簪冠然遗迹,温润光泽,苔藓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杨杰有诗曰:

祖龙求仙徒用力,驾海欲驱山下石。

神人倚柱不与行,留得岩前仙泽。

 

来贤岩

在宫东南,青檀山前,嵌空数丈,盘石,可以游息.宋熙宁间,东坡居士为杭通守,与蔡准、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华,皆幅巾藜杖,盘桓于此。东坡赋诗云: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

余不悉纪,后人名岩“来贤”,作亭其上,曰“宜霜”,亦摘坡语。

 

石室

唐吴天师瘗书剑地。宋陆维之、朱妙行咸居焉。详见《洞府门》及陆朱二先生传。

 

抚掌泉

在宫内龙祠下,深仅三尺,清泠可鉴。古诗云:却疑三尺底,别是一壶天。其泉五色变易不常,每一变,则有吉事。《余杭图经》载:钱武肃王至宫,有双鹤飞舞其上,因抚掌招之,鹤坠而泉涌。漕使陈尧佐因按察至焉,问羽士所以名泉之意。答曰:昔仙人抚掌而泉涌。公于是抚掌,亦然。吴天师观碣云:水旱不易,萦照轩宇,夏寒而辨沙砾,冬温而冒萍藻。宋熙宁初(1068年),有物状如鲛鳗,绕栏间,两目如丹。时人以杖扑之,即坠入泉去。须臾阴雾周布一山,大水自天柱源来,汹涌可畏,将垫殿堂乃止,或龙之怒也。今环以石结,亭覆其上,围以朱栏者,宋高宗尝酌之也。

 

药圃

在来贤岩宜霜亭下,夏侯子云天师种药于此。芝畦术坞,百药之植,靡所不有。常施药于防市,随深浅而与之。一日,樵者闻圃内有物大嘷,隔篱窥见天师防鞭乘一兽,似虎非虎,行疾如风,入东山而去。今四山产草药六十余种,圃迹犹存。余见本传。

 

法善天师讲堂

旧志载在山门外,天师役鬼神所建。制度宏巧,绝不类常工。开元中(713-741年),天师讲道德度人诸经于此,有仙花灵鹤,自天而下。吴越高士辐辏听法,咸有所悟,愿居弟子列者三百余人。惟语以济恤孤贫,感愧覆载,忠孝君亲,重人性命,净身心,绝奢侈,即为道之根绪也。经兵火,遗迹不存,今移宫中,为演教堂。

 

草堂

钱氏所创。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武肃王表以居闾丘方远先生。既而旬旦,入山问道,每三元,开坛授法号上清坛。御史中丞罗隐皆入室者也。堂外环列云房,为门人弟子栖息之所,朝暮入室,退即闭关下帷,或持经、或论道、或炼神修真,各有所至。今道院上清流所自出也,其址在道院内,而不可考。

道士朱韬撰箓坛记,立石,文博义精,为时珍爱。自钱氏纳土举高道,其石遂运至汴京。  

 

书楼

一名垂象楼,暨齐物天师所居。天师少好经史,著述不辍,其中卷帙委积左右,常昼采日魂,夜饮月魄,盖紫文之上道也。东西壁各置一窍,仅可容面,是采炼之户。白元鉴有诗:其址亦在今道院,内为精思流。

 

南陵

亦今之道院,址因许真君居。宫北之大涤山,既而升举,预报南陵知已,曰来日上朝玉帝矣。至期登陵北望,果有彩云满空,真君白鹿山升天乘白鹿冉冉而去,故名。此地为南陵,今亦别为流派也。七门道士王介诗云:飘飘遗鹤去难寻,野客重来叹复吟。许迈林中丹灶冷,郭文山上白云深。南陵事古多非昔,北岭归期直到今。珍重玉京无限意,待将功节养高岑。

 

潘逍遥墓

在宫内方丈西庑后,宋潘阆,字逍遥,钱塘诗人直集贤院钱易铭其墓云逍遥。尝与道士冯德之居钱塘(今城中有潘阆巷),约归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为泗州参军,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今至元丙戌(1286年),隐士叶林作些文曰:若有人兮,山之深。字曰逍遥兮,善于吟。其名流传与图南,仲先并兮,夫岂异世而异心。惜不置之华山泉石之阴,彼何人兮,干戈相寻。手不停批,切之毛颕口不绝秋虫之引声,绘事咏潮之篇犹至今。黄州文章擅当世兮,若果匿浩然。如摩诘兮,终不任。诗人例摈弃兮,不知鸣钟。贪暖于何许之山林,后三百年余芳犹在,岂与埃搕而俱沉。非先生之高风兮,固冯公之义襟也。谇曰:绿槐之市兮,有先生之巷。如子渊于鲁国兮,岂井臼之无恙。独囊骨于此山兮,风吟月啸,忽焉在上。后之人以诗乞灵兮,尚能于此想像也。

嗥亭

在余杭县南五里。晋郭真君居大涤山,常出市肆货药,有虎自随,令伏于此,归晚,则虎嗥,故曰“嗥亭”。今山下涧石奇怪,流水潺是也,载之《余杭图经》。

 

聚仙亭

旧志云:其基爽垲为天柱峰之乳,俯瞰宫中,最为清胜。玄同先生创亭占气于此。乾宁间(894-898),众闻亭上环佩之声,异香逆鼻,走报先生。先生曰:洞天仙官朝谒北辰,今夕百灵听讲上清大法,来至是亭尔。因名“聚仙”。陈丞相尧叟诗云:“古桧森罗烧药灶,防云飘洒聚仙亭。”

 

祥光亭

在大涤洞口,钱武肃王微时卧巨石上,指洞曰:余异日富贵,当建亭覆此石。及贵,作亭营饰甚盛,而瘗石亭下。樵夫间见有仙人奕棋亭上,迫之则失所在。祥符五年(1012年),中使白公漕使陈公,及州县官皆至,天气澄澈,了无纤翳,方秉炉炷香,忽有五色云自洞中出,上亘霄汉,下弥漫林麓。时羽人从骑,皆在云气中,若仙官之朝玉京也,数刻方散。表奏其事,名亭曰“祥光”,今匾“大涤洞天”。

 

通明馆

在昊天殿左,主殿焚修之人居焉,宋髙宗临幸,寝食于此,几榻咸在后楼,宜纵目看,山前防曾为书院,延师训诸斋生员。咸淳甲戌(1274年)后不存矣。

 

神应钟

旧志:唐大历四年(769年),台州黄岩大旱,遍祷弗应,遂祈于杭之大涤洞。既雨,土神见梦于邑大夫,曰:宜铸金为钟,以酬厥贶,大夫从之。逮宋宣和间(1119-1125),更三百六十余年,毁于火。绍兴八年,道士周希及等收拾破坏,且将复铸,祷之,神则曰:“冶于故地乃成。”不得已从之。明年钟成,赤城左铭曰:坏于数匪坏于火,成于神匪成于人,作于此,用于彼,福吾邑,无有已,故号神应钟。今不存矣。

 

西洞神光

宋绍定辛卯(1231年),有杨公伯岩者,武恭王之孙,游山至栖真洞,方举火,仰视华盖,忽有神光发层台上,青白相半,冉冉而升,圆如满月,久之方隐公嗟异,留诗:“山中有东台,仙子许参玄,满月光明现大千”句。道士王思明尝立石,识其事。

 

松化石

凡两株,在旋玑殿前,今亦不存。

 

重荣木

《余杭图经》载:宫外有青冈大栎木相传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天师所种。至宋咸平元年(998年),无故自枯。历十五年,祥符壬子(1012年)复荣。漕使陈公尧佐异之,图状进呈,并奏五色云现,及地涌泉事。寻降防设醮,以褒神异。故改洞霄宫。

无骨箬

宫山周回百里多,生绀箬.昔晋许远游真君上升,语弟子曰:吾有金丹一剂,汝等功行未圆,非可遽服已,藏山中无骨箬下,他日有缘者遇尔。后役夫采薪,或带箬归,往往临爨得之,采时不见无骨者。有好事者,攀缘幽讨,终年不得。盖仙人所藏,非宿生缘契安可侥幸致哉?

 

捣药禽

禽止有二伏,藏深树间,夜鸣达曙,宛然捣药声,昼亦闻鸣,第见人,则远去,故无识者。合皂山陈道士诗有“捣药禽声喧夜榻句”,想名山洞府,亦或有之。

 

四山界松

宋淳熙三年(1176年),同知宫事章,居中凡宫山岗阜与民境接者,悉树以松,亲董工役既成,春秋二时,每指引后进登山,以识疆界。经今大德乙已(1305年),一百二十余年,四山虬枝,龙形环列森立,围皆丈许,真图画所不能到,其经始培植之功,不可泯也。  



下一篇:没有了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