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梅福(前44-44年),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年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王凤、王莽先后专权,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职上书朝廷,指陈政事,险遭杀身之祸。公元前14年,梅福又上表章,提醒皇帝应广揽贤士、虚心纳谏,并警惕奸臣弄权。“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是国家之大患也。”梅福的奏章洋洋数千言,尽是治国之良策,但当时的汉成帝荒淫好色,不知局势之利害,没有采纳。后王莽篡位时,梅福弃官南下,隐居修道。东汉班固《前汉书·卷六十七》中有《梅福传》,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并刊其文。
梅福隐居后的情形,正史中未作详记,而各地的地方史料多有记述,但有较大的差别。根据临安诸多的地方史料记载,梅福带着家人隐居于临安的九仙山,洞霄宫过着耕读修道的日子。
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杂纪》卷之九:“汉梅福,字子春,西汉末人,见王莽有篡志,挂冠而去,修仙于九仙山,山下建梅仙桥,后封寿春真君。”《临安县志·卷七·十二,寓贤》:“梅福,字子真,见王莽有篡志,挂冠来隐居于九仙山中……。”《玲珑山志·卷一事记》第一章,汉至清代:“西汉元始(公元1-5年)寿春人梅福,弃官家居。后王莽专政(9年)梅福隐居入山(即今九仙山),于山中建桥,以济往来,人称“梅仙桥”。今九仙山南麓仍有此桥。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年)就是冲着梅氏祖先梅福的隐居地,来九仙山、东天目梅家头等地考证,在梅家祠堂中演唱京剧片断。并乘篮舆上东天目山,夜宿昭明寺中,见寺中烛火昏暗,随即发愿捐赠给东天目山昭明寺一台发电机,不久运至,给早期的寺院带来现代化的电灯照明。
在九仙山时,梅福首创人工植茶,因而被人称为“茶祖”。又在山溪上建起了一座石桥,以济百姓往来,人称为“梅仙桥”。《临安地名志·第八编地名特产》中载:“临安是中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相传西汉元始年间(1-5年),寿春人梅福,字子真,弃官居家,隐居玲珑九仙山,种茶以自娱。”
《玲珑山志·卷四》载:“茶,在九仙山梅仙桥此,亦有零星老茶山,即悬溜山道观(寺院)故址附近,或为临安最早的茶山之一,疑在晋汉之间即已开发。梅福的后代,自九仙山梅仙桥,始迁东天目梅家头,后迁龙井梅家坞,如此一肪相承,形成天目洞霄九仙——龙井茶叶之渊源。”
梅福的后人,约在宋代前自九仙山梅仙桥一带迁至天柱山脚下,起先村子里均为梅姓族人,村子因名梅家头。至民国年间,梅家头有梅姓族人数百,但逐步外迁,现仅数十人定居梅家村。
约在宋代前,梅家头的一支梅姓子孙迁至杭州龙井,发展繁衍成为一个村落,这就是梅家坞。据《杭州地名志》载:“梅家坞,相传临安天目山有梅姓来此地定居,后繁衍成村落,故名梅家坞。”
自九仙山梅仙桥初始植茶,迁东天目梅家头育天目云雾茶,迁杭州龙井梅家坞创龙井名茶,茶文化一脉,可溯茶之源头。因此,茶界视梅福为识茶、种茶、品茶的始祖。
九仙山又名垂溜山,因山有悬窦岩,下垂急溜,故名。清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十景”中“垂溜隐迹”即此。九仙山在玲珑山西侧,海拔392米。旧有禅寺,山半有棋盘石、巨人迹、葛翁丹灶,巅有望江石。《咸谆临安志》载:九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四里”。《晋书许迈传》:“余杭悬溜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陈世安、茅季伟常所游处,于是立精舍于悬溜,而往来茅岭之洞室。”
苏轼任杭州通判是来临安,曾有《宿九仙山》诗,其中有句:“风流王谢石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诗题“九仙”,徐映璞《玲珑山志》考“九仙”,即指梅福、左慈、葛洪、许迈、陈安世、茅季伟、王羲之、谢安、裴氏姥九人。而“汉士”即指梅福。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赐封梅福为“吏隐真人”。
九仙山五峰簇拥,中央数亩盆地。入山景点有梅仙桥,传为西汉梅福构建。过桥,有南宋杨栋题撰的摩崖石刻、悬窦岩、龙潭、“飞泉”潭附近悬崖上有摩崖石刻与九仙刻像、炼丹遗迹、棋盘石、望江石等。峰峦峭拔,古木盘曲。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