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汉-晋-唐-五代时期的洞霄宫
汉武初建汉宫坛,天师讲道大涤洞。
唐代始建天柱观,吴越升为天柱宫。
洞霄宫三千年历史人文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建汉宫坛于大涤洞前祭天。东汉创立道教的天师张道陵在临安天目山下出世,二十五岁前就在天柱山大涤洞讲经,因而洞霄宫成为道教的发祥祖庭。晋代郭文、许迈在天柱山修道传教,其修行空间的营造是洞霄宫营造活动的开始。自唐到吴越国,是洞霄宫较快发展的时期。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潘师正奉命建天柱观。唐昭宗乾宁二年(895),钱武肃王与闾丘方远相度山势,复改为甲向,并扩建宫观。来自天台山的闾丘方远教团对天柱观的重振,为洞霄宫在两宋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北宋-南宋时期的洞霄宫
真宗赐名洞霄宫,仁宗昭定名山五。
南宋鼎盛成圣地,高宗心怀成夏都。
钱氏纳土时将天柱观改天柱宫。宫作为朝廷建置的道院,这一称谓显示所处道教地位之高。天柱宫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宋真宗时期,后因陈尧佐奏赐名洞霄宫。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杭州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时期,洞霄宫便被列为首批新增的十处提举宫观中的第一位。南宋左右丞相李纲、范钟等110位提举洞霄宫,洞霄宫自此成为宋代祠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洞霄宫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获得较大的影响力。
金兵渡江向南时,宋高宗即率臣僚向南撤离。1127年6月在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南宋政权。十月离京南下,后至越州,随后到明州,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又到温州。建炎四年(1130)夏,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返回到绍兴、临安等地。《宋史》与《临安市志》记载:王渊请幸杭州,驻跸浙西洞霄宫,闰八月壬寅,帝发建康,返还浙西洞霄宫,主旨御金兵,平内乱,建逃生洞,冬十月壬辰,帝至越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高宗心怀洞霄宫佑安圣地,诣皇太后之命,以军事之力发宫中内帑,依内廷规制按皇家规格修建洞霄宫,重建昊天殿、通明馆、通真门、三门等,改为内祠行宫、立祭祀议政惯律。因而洞霄宫在宋室的南渡过程中迎来发展的极盛。
元-明-清-民国-当代的洞霄宫
元代统领江南路,明代扩建十年功。
清代乾隆圣驾临,民国至今复兴中。
宋元之际的咸淳十年(1274)冬,洞霄宫因防火不慎而被损毁,1276年立即展开重建,到1284年又毁损,后又重修。几毁几修的历史过程,可见元朝统治者对洞霄宫的重视。到元世祖忽必烈时(1264-1294)几经兴毁的洞霄宫,规模反而愈益壮观,并以洞霄宫统领江、淮、荆、襄各路道教。明清时期,洞霄宫远离政治中心,多次火灾战乱使其遭受重灾,但又多次重新修建起来。一部清朝嘉庆《余杭县志》三分之一的内容与洞霄宫有关。民国洞霄宫由杭州玉皇山接受管理。当时整座宫观分上下大殿、金筑坪、天柱观,总共五十多间房屋,还尚有道教活动,蒋介石父子曾两游到洞霄宫。文革时期,宫观道士被遣走,建筑物被拆运用于别处,颇负盛名的洞霄宫主体建筑消逝。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