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十名洞

2023-10-06 健康浙江 0

洞霄宫十名

    大涤天柱山有七十二洞,宋邓牧《洞霄图志》拣别其中八洞作为专记,谓大涤鸣铃洞、、石室、白茅、鸣凤、蜕龙、归云仙神洞、鸿玲洞

    一、大涤洞

大涤洞距原洞霄宫西北约半里之远。此洞以大涤命名,可见其重要性。东晋时期就出现的《茅君传》中记载:“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玄盖之天,周回四百里,内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祥之所,姜真人主之,与华阳林屋邃道暗通。”

相传唐末闾丘方远先生来此大涤,见大涤洞附近遍布异花奇草,还看到有神龙、麒麟等祥瑞之兽。读《茅君传》等书,知其与神仙华阳洞相通。遂在此重修天柱观。

初时,大涤洞门口有天然石鼓,直径可达一丈,鼓面平如削,扣之铿锵有声。由洞口而入,两旁石崖夹道,弯弯曲曲。道中间突现一石,如一柱倒悬,十分神奇。传以此隔凡,名之为“过柱”。又见有一洞穴,内阔丈余见方,中间有一口无底圆井,只听闻井中有浪浪的水声,这里就是历代朝廷常常派遣使者前来投龙璧金银简的地方了。

洞附近还有巨硕的白鼠出没,竟然长二尺许,常常攀游于高崖之上。崖上长着一种草,名玉芝,饵之长生。此亦一奇事矣。

《临安府(杭州)志》所载云:“尔今洞中,石润如玉,竹苍黑色,行路屈折,仅通人至,隔凡而止,每投龙简,则命童子穿窦以入,云其中深杳不可测也。所谓白鼠玉芝,则希有见者,岂在人缘契邪。”

吟咏大涤洞的诗众多。宋代著名诗人林逋曾赋诗:

大涤洞二首

(一)

大涤山前向,华阳路暗通。风霜唐碣朽,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

(二)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送西秦张促实游大涤洞天》

此时仙兴发,九锁访名峰。玉洞昼飞鼠,石池春浴龙。

异人化外见,道士洒边逢。余欲采芳茗,白云无所从。

    宋鲁有开也有《大涤洞》诗:

马蹄清晓破蓝田,一出红尘骨已仙。

任锁九重山下路,终寻五处洞中天。

泉流碧砌长鸣玉,迹隐苍崖久蜕蝉。

人世归时知变否,樵夫曾记烂柯年。

    二、栖真洞

此洞在西天柱岭上,离开原洞霄宫址有三里许。邓牧的《大涤洞天记·卷中》记载:大涤先生杜琛曾对弟子何法仁说:“汝宜居西洞,可以世成真。”由此而得名为栖真洞。因在大涤山前西,则又名西洞。

栖真洞中天生有网状穹顶,状如宝盖。洞中有龛室幽深,乳泉滴沥。还有东西二台,东台的石阁崖上有龙爪蟠之迹,试以手将其擦没,翌日视验如初。古人因此而判断此洞是神龙出入之路径。在西台则有一石,平如棋盘,还有许多拳头大的白石,委积其上。棋盘石周边,环列有数坐石。

从洞门而入约三丈许,有一呈仰卧状的石仙人。又穿越一华盖之石,其西有一石龛,龛中可容纳数人。

传在宋大观三年(1109年),有山人胡真隐居在此洞中。一日忽然听闻有声,如同鼍鼓数百,在黑云叆叇间,有火相逐,奔出洞口,不久就见迅雷烈风,震撼山谷。过了一个时辰方才停止。

陈尧佐担任浙漕时,曾来此游,并写下一诗:

二天封阙稼如云,流水清寒出洞门。

更爱林间磐石上,松花吹散羽人樽。

今洞前亭名为“谷口”,亦是取陈诗“谷口停骖上翠微”之句而得。

宋人继先、石元规、泰定三人有《同游栖真联句》,载于《全宋诗》中,别有一番韵味:

兴为栖真来,情因昔人动。(张继先)

昔人道非孤,今人心乃共。(石元规)

静有物外乐,清无世间梦。(泰 定)

至论超形神,谈歌彻岩洞。(张继先)

野色杂茶瓯,松声入琴弄。(石元规)

未可赋归欤,更揭流霞瓮。(泰 定)

    元代的几乎子朱维则也有《栖真洞》诗,收在《洞霄诗集》中,诗云:        

洞攒云烂石棋枰,仙迹犹存眼卓惊。

辨道不须忧口腹,老松根底茯苓生。

    《两浙輶轩续录》中收有清人孙锡灿的一首《栖真洞》诗:         

栖真几何年,真人渺然去。

洞口多白云,欲寻不知处。

    三、石室洞

此洞在大涤天柱山中峰前,白鹿山下,因洞中有石室,故名石室洞。《景行录》载:吴筠天师云当迁神于天柱石室,盖太上俾我炼蜕之处,故卜其西麓,果有石座若扉,自然成备,如是则不惟书剑,亦天师藏真焉。

此洞又名藏书洞,又名东玲珑洞。《临安(杭州)府志》有记载:此洞是天师吴筠的修炼之所。后来吴筠在宣城尸解,曾指令门人藏书剑于此洞中。

洞中有三穴呈品字形,透见天日。门口有石屏横在其口,泉脉涓涓,注石梁下,引而潴之,可供十余人居者赖之。相传郭真君登山采药,尝濯于此,名洗药泉。

按《石精金光经》言:“曲晨飞精藏精录,神剑解之,道凡暂过太阴,紫胞炼度,皆四百年所藏,必发盖数足运防其灵,自有以发之耳。”

旧志谓天师石室之藏,岩扉呀启信也。山腰有石洼,樽石茶灶,皆仙家遗迹。

往年有叶道人居之。一日见巨蛇自山顶下。其首坠地。声如陨石。身作漆黑色。目广若杯,倒悬山椒,引首入洞饮水,良久复上,数日又来,熟于篱间窥之,似觉为人所见,其去差速。是夜遍山作风雨声,疑为发洪,而晦防不敢出户,达旦乃止,视天宇澄霁,亦无所谓水,岂神蛇为是邪,自是不复来。

《洞霄诗集》中有元人朱维则的《石室》诗

道人迎客下云楼,沓起诗来选贴题。

要见久埋书剑窟,入门因此放头低。                                    

    四、白茅洞

《洞霄图志》中记载:在洞霄宫西南十里,岭之右有灵迹岿然。有人记道:晋代有人曾遇见一道士,衣巾爽丽,从洞中出来,询问他是从哪里来?他答道:“我乃白茅先生,看守此洞已经很久了。”白茅洞因此得名。此洞之门如井,缒练而下有一二丈,方至洞之一坪,此处回环可以容得二十人坐下。从此俯身再下,约又有二丈许,则有状若酒瓮的仙人石酒瓮和二根石柱,这里顶上有一窍上彻天光,境界十分奇绝。只是这里山高路阻,稀有来者。

《洞霄诗集》中收有元人吴全节《洞霄纪游》长诗一首,其中有句:

栖真境胜非人间,华盖浮空列星聚。

蜕龙鸣凤纪桢祥,石室白茅迷二所。

    五、鸣凤洞

《洞霄图志》中记载,此洞在洞霄宫外一里,道旁的山上。虽石路阻隘,但可容童稚而入。传其中有一石庭,广埒两屋,旁边则有一小路,不知其所极,上面有穴泉涌出,发出丁当之音,流入方池,池中则从不减溢。

有耆旧说道: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在此兴建天柱观时,因有凤凰来鸣,故称鸣凤洞,其地后来亦改为灵凤乡。

元《洞霄诗集》收录胡侨《九锁山十咏·鸣凤洞》诗:

凤离丹穴尚高岗,何事悲歌学楚狂。

石上桐花春不老,一鸣知汝待朝阳。

    六、蜕龙洞

《洞霄图志》中记载:此洞在与鸣凤洞相对的山崖之中,相离仅百之遥。洞附近乔木幽隐,岩穴嵌,洞深可数丈。在宋仁宗皇初年(1049年),有道人在此洞中获取龙蜕骨,齿角皆具,因此得名蜕龙。春夏之际洞中多有蛇虺出入,游人都不敢前往。有古人记道:“五洞潜通,此其一也。”

元《洞霄诗集》收录胡侨《九锁山十咏·蜕龙洞》诗:

石户鳞皴蜕迹存,苔荒岩穴几朝昏。

不知何处为霖雨,带归云挂别村。

    七、归云洞

《洞霄图志》中记载:离洞霄宫五里,在栖真洞左边,偏半里许,传为栖真洞之后门。洞深可入百余尺,石壁光莹。与栖真洞相似,也有状如宝盖的网状穹顶,只是略逊于栖真洞。古人传这里是神仙回车之便道,因此命名为“归云”,常有云气往还于洞外。洞口有隙地,皆灌木疏篁,隐映前谷。洞门狭仅数尺,下入丈许,石皆如玛瑙,五色纹理,如旋云飞霞。下面是一方池,深不盈尺,广约二尺,长为三尺,池底白色,如累珠镂玉,十分可爱,池中泉水则盈涸不常。又循此而下十数步,有三座葫芦形状的白石。又下数步,左偏上陟,则有一个石盆,上面有流泉涓涓淌下,可以盥手。四周都是石乳,如垂璎珞。再返回右边,偏直下十四五步,洞庭阔二丈许,其中有一石,如同铜钱堆积。周围平坦,可容三十余人。现在洞中多有飞鼠。

《两浙輶轩续录》收有清代钱塘人施绍武《归云洞》诗:

峰峰幻云客,黯澹日将夕。探幽冯短藜,拨云入蒙密。

岩房何年,户隘仅逾天。下窥不见底,陡削双屐。

慑心俨临渊,曳踵屡扪壁。渐入渐阴沉,寒气凛相逼。

钟乳滴四围,坚凝化为石。倒垂千菡萏,肤色尽莹白。

大造蕴灵奇,於此诧绝特。所愁迫短景,到眼轻一掷。

     何当伴云归,兹焉共栖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九仙山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