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九仙山与玲珑山东西并峙,海拔402米,又名“垂溜山”“悬溜山”,“垂溜隐迹”列为古临安十景。《咸淳临安志》载:九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四里”。
徐映璞1963年编纂的《玲珑山志》:“汉晋之间高士九人,先后隐居于此,故有九仙之称。”并考“九仙”为梅福、左慈、葛洪、许迈、陈安世、茅季伟、王羲之、谢安、裴氏姥等九人。
宣统《临安县志》载:“在县西南十三里垂溜山,层峦深秀,曲径排空,晋许迈游此,以山之胜竞秀茅山,筑精舍于此,以为烧丹炼性之所。”苏东坡有诗自注云:“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羲之、谢安之流也。”意泛指汉晋以来隐逸修炼之士。
《临安县志》载:“垂溜隐迹,在县西南十三里。垂溜山,层峦深秀,曲径排空。晋许迈游此,以山之胜,竞秀茅山,筑精舍于此,以为烧丹炼性之所。”
《晋书·许迈传》:“余杭悬溜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陈世安、茅季伟常所游处,于是立精舍于悬溜,而往来茅岭之洞室。”因山有悬窦岩,下垂急溜,故名。晋时临安早已单独设县,不知为何记在余杭名下。至晋汉以后逐步形成九仙山名,原悬溜山之名遂隐不多用。
又《方技》:“晋,许迈,字叔元,立精舍于垂溜,往来茅岭洞室,永和二年(346)移入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相传丹成,天降白鹿,迎之而去。”
裴氏姥为晋时余杭(包括临安东部)酿酒的女道者,“采众花酿酒,经数年于山前售之。忽有三人至姥所,各饮数斗不醉,谓姥曰‘予非常士,知姥当仙,故来相命’,因授药数丸。姥饵之,月余不知所在。”王安石有诗:
绿净堂前湖水绿,归来正复有荷花。
花前若见余杭姥,为道仙人忆酒家。
九仙山中有梅仙桥、棋盘石、佛教无量院(九仙寺,前身乃是九仙祠)等名胜,但却无道观的记载。蔡涉主编《玲珑山志宗教》中认为:“九仙的道家观舍,以隐居修炼为主,不如洞霄宫,素来未具规模。至南朝梁陈之间,因钱逵在玲珑与九仙之间的九州山,曾设儒堂(儒家的学府),影响了道家的清静,占据了道家的地盘,嗣后历随至唐,佛教逐步扩大影响,道教开始趋于衰微。在交替存在的过程中,九仙山偏僻地区还有小型道观。民国时,九仙山已无专门宫观,道士散居于城乡庙宇中,兼为庙祝。道教信徒日稀,称‘道士’者大多居家,有妻室,并为法事、庙会拜忏做道场以营生。玲珑、九仙山已全部属佛教寺院。”
九仙山现尚存无量寿寺遗址,此乃佛教建筑。徐映璞《玲珑山志》:“汉晋之间高士九人,先后隐居于此,故有九仙之称。后人于其地作九仙祠,祀诸隐者。旋有僧侣居之,改祠为寺。”无量寿寺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当年苏轼曾访游并夜宿九仙山,留下七律《宿九仙山》一首: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苏轼另一诗《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题虽云径山,实乃记玲珑山、九仙山和功臣山一带所见闻。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学道恨日浅,问禅惭听莹。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
餔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
不如从我游,高论发犀柄。溪南渡横木,山寺称小径。
幽寻自兹始,归路微月映。南望功臣山,云外盘飞磴。
三更渡锦水,再宿留石镜。缅怀周与李,能作洛生咏。
明朝二子至,诗律严号令。篮舆置纸笔,得句轻千乘。
玲珑苦奇秀,名实巧相称。九仙更幽绝,笑语千山应。
空岩侧破瓮,飞流洒浮磬。山前见虎迹,候吏铙鼓竞。
我生本艰奇,尘土满釜甑。山禽与野兽,知我久蹭蹬。
笑谓候吏还,御虎吾有命。径山虽云远,行李稍可并。
颇讶王子猷,忽起山阴兴。但报菊花开,吾当理归榜。
在飞泉潭附近悬崖上亦有摩崖石刻。山有五峰环抱,北峰(旭日峰)海拔392.8米,为九仙座山;东峰(翠屏峰),海拔322.5米,向东延伸为玲珑主脉;西峰最高,海拔402米;南峰如屏,海拔355米。九仙山,峰峦盘曲叠起,芳草秀木,可玩而乐者,不一而定。远古不少名人隐居山中,有的烧丹炼性,有的作书画画。
炼丹池,在九仙山飞桥之下,池水泓然,传为诸仙人炼丹之处。旁有崖壁,高约30米,宽40米,上刻有九仙之像,又有“飞泉”等刻石。
棋盘石,乾隆二十四年《临安县志》载:“万历旧志:在九仙山。东坡诗注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尝隐此。……”
黄鼎象有《棋盘石》诗:
棋子丹砂团,棋盘幽石琢。
观局何处人,烂柯在山谷。
山腰有巨人迹,有飞泉瀑布,气势壮观。为何称巨人迹,为一石上有巨人脚印,长四五尺,趺指如画,深及数寸,故而得名。黄鼎象有《巨人迹》诗:
巨人不可亲,芒鞋在树杪。
一破碧苔痕,使觉众山小。
据明万历《临安志》载,巨人迹石旁有葛仙翁丹灶,但现已无存。
附近又有一峰,谓“翠屏峰”,亦名东峰。童以登《玲珑志》载:“由九仙、九州二山过峡,壁立平冈如屏,且佳木千章,满山浮翠,故名。”与玲珑山主峰一脉相承,有樵径可通,旁有仙人憩息石,昔左慈、葛洪、许迈诸仙避尘嚣,往来修炼,多歇足于此。在九仙山南,又有九仙溪,汇集五峰之水,上源悬崖,下注为潭,自梅仙桥出,汇入锦溪。
在徐映璞《玲珑山志》中,记载着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游藏春坞的一则故事。
东坡与佛印一起去访徐都尉府上。不巧徐都尉已出门,由家人相陪,两人便在徐家花园中漫步。花园很大,两人闯到了藏春坞口,见洞门深锁,山石崔巍,内中楼阁参差,尤如在半天中,又见楼阁中有美女数人,正凭栏笑语。坡公遂向家人索笔,在园墙之外题上一首诗:
我来亭馆寂寥寥,深锁朱扉不敢敲。
一点好春藏不住,楼头半露杏花梢。
佛印随即和其一首,曰:
门掩青春春自铙,未容林下老僧敲。
输他蜂蝶无情物,相逐偷香过柳梢。
等到徐都尉回府时,东坡佛印两人已经离去。徐都尉见到了墙上的题诗,极为叹赏,乃备请柬,邀两人次日再次游园。
到了第二日中午时分,东坡佛印两人仍未到,徐都尉等候客人良久,闲着无事,也和前韵诗一首,曰:
藏春日日春如许,门掩应嫌俗客敲。
准拟花前拼一醉,莫教明月上花梢。
诗刚题完,东坡同佛印已经到了。徐都尉便在花园中设席,请家姬前来侍宴,花前柳下,又有美人相伴,东坡心情颇佳。酒酣之时,东坡即席吟得散词一首,赠于徐府家姬,曰:
满园桃花,尽是刘郎未见,于中更一枝纤软,仙家日日,笑人间春晚,浓醉起,惊起落红千片,密意难归,羞容易现,平白地,为伊肠断。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须信道司空,来自见惯。
徐都尉也即席和东坡词一首,词云:
小宛藏春,信道游人未见。花脸嫩,柳腰妖软。停觞缓引。正斜阳逗晚,莺误入,触海棠花片。只恨春心,当时露现。小楼外,曾劳目断。樽前料想,也饥心饱眼,从此去萦心,有人可惯。
将词稿交付家姬,即琵琶轻弹,歌以劝酒。观红紫颤袅春风,听美人娇语嘤嘤,东坡竟不能自禁,遂大醉才归。
徐映璞先生认为:“西山藏春坞,或谓即九仙山西坑之藏坞,或谓西山附近,词调则殢人娇也。”如此,游藏春坞的时间最有可能发生在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时。
历代文人骚客在九仙山留下众多诗文题咏。
附录:
明《永乐大典》的副总裁,锦北西墅人高德旸有《游九仙山和尤炼师韵》诗:
高山同仰止,相与造仙乡。蹑屩穿林远,篝灯入洞长。
树含春雨润,花落晓泉香。幽计平生愿,佳游此日偿。
从诗题看,九仙山明代时尚有道士居住在这里并炼丹。
明童蒙吉也有《九仙山》诗:
爱山不厌亟登临,石篆仙踪次第寻。
陌上花开遗响旧,洞中门锁白云深。
望峰亭爽堪舒眼,瀑布泉清好洗心。
净扫棋盘石上藓,坐观化理纵高吟。
明殷自仁《九仙山》诗:
仙迹不可睹,名随山共传。棋残云护石,帘挂雨飞泉。
径曲穿葱翠,桥回入洞天。峰头坐明月,信宿意犹怜。
明李应征《九仙山》诗:
千山一径入丹枫,壑抱溪回隐梵宫。
忽见虹霓生树杪,似闻鸡犬在云中。
足临飞舄常垂外,梦绕游仙早到空。
便欲更寻骖鹤处,层层烟路若为通。
明·黄鼎象《九仙山》诗:
白云深处觅仙乡,窈窕眉峰引黛长。
陌上花开空是色,炉中火足药成香。
还从旧老寻仙社,更得高僧选佛场。
河朔风流能款客,传杯徙倚送斜阳。
明童以行《九仙山·次黄韵》诗:
缥缈群真揖帝乡,徜徉石室引杯长。
棋中局势将柯烂,陌上花枝化佛香。
叶舄翩翩仙是县,梵音楚楚道为场。
追陪不尽披琼屑,一榻清风送夕阳。
清临安县令赵民洽有诗:
独识民山王岳通,结庐峰顶溯元功。
丹成白鹿归瑶岛,惟有泉流日夜东。
清骆钟麟有诗:
西山许迈隐垂溜,绝胜东山谢傅游。
石老自疑春雪至,天空长见暮云留。
丹成化鹤归华表,茗熟分香借赵州。
似此不烦招隐句,何妨跣足任骑牛。
清郑耿有《九仙山》诗一首:
为访蓬瀛羽化仙,白云堆里落飞泉。
流飘大液层层雪,石溅明珠粒粒圆。
倒影山城楼阁近,平分海气斗宫连。
有人问我当时事,只晓先秦不记年。
清陆文焕有《九仙山,步黄鼎象韵》诗:
岚开寒月照仙乡,更倚灯明玉洞长。
云液半含丹灶冷,松肪微带碧泉香。
记寻没藓横碑字,案扫拈花古道场。
石室有声闻缥渺,临风铁笛起山阳。
清孙震有《九仙山》诗二首:
(一)
仙去石犹在,孤云自往还。
俄闻剥啄声,洗耳松涛间。
(二)
圮桥履不见,徒传黄石公。
闻说巨人迹,踏破秋山空。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