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阳

2023-10-06 健康浙江 0

魏伯阳

魏伯阳(151-221年?),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是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自号云牙子,性好道术,吴地绍兴上虞人。魏伯阳只是一个道家人物,还算不上是道士,但后世的道教还是把他奉为道教中的神仙。在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魏伯阳出生在高门望族,其父魏朗为“东汉三君八俊”之一,魏家世袭簪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而被禁锢在上虞家中,熹平五年(176年)被害致死,并牵连到家属。魏伯阳因此而勘破红尘,视轩冕,如秕糠”,从此对仕宦之途不感兴趣,接受了黄老思想和民间流传的炼丹术,专心修真潜默,养志虚无,恬淡守素,唯道是从。并且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异人,得到了古人所撰的丹书《龙虎经》,自此更是博赡文词,通诸纬侯,潜行钻研,深得其妙。根据历代的《西天目山志》记载,魏伯阳遂入天目西峰,隐遁在山林间,每日修炼神丹。

魏伯阳有三个弟子,跟随他一起入天目山。他观察这三个徒弟,知道其中有两人还没有对道教建立确信。于是,在一炉神丹炼成以后,他便试而问之:“金丹虽然已经炼成,但不知道有没有毒性,我们先将它饲犬,如果白犬无恙,才可以吞服之。”

魏伯阳的弟子听了,觉得有道理,因为丹数转未足,和合未至者确实稍有毒性。魏伯阳将几颗丹丸交给三位徒弟,徒弟们就以丹丸喂跟随他们一起来的白犬,白犬服之,立即倒地而死。

魏伯阳对弟子说道:“现在白犬吃了丹丸已经中毒而死,应该是我们炼的金丹没有得到神明之意。”

三个弟子就问魏伯阳:“那我们还要不要服用这丹丸呢?

魏伯阳道:“我离开家,远离尘世,一心修道,入得此山,如果不能得道成仙,亦耻以回家乡去见乡亲父老,我当服之。”

魏伯阳便将金丹放入口中,还未吞服,便已经倒地死去了。

有两个弟子见此,面面相觑,惊出了一身冷汗。独有一虞姓弟子说道:“我们的老师非是凡胎俗人,他是故意来试探我们的修道之心是否真诚,我坚信老师的修为,也当跟随老师口服丹丸。”虞姓弟子便也将丹丸放入口中,咬嚼吞服,不一会儿,也倒地而死。

其余两位弟子相谓道:“修炼金丹的目的是求长生不老,如果服用丹丸立即得死,我们为什么还要服用呢?”

于是,这两个弟子就没有服用金丹。见两具尸体倒在卧在地上,便外出至镇上置办殡具,好将两人埋葬。

待两弟子出门后,魏伯阳立即起身,又从怀中掏出两颗真正的丹药,放在虞姓弟子以及白犬的口中,顷刻间,人和犬都活了过来,师徒两人便沿着天目古道飘然而行,那条白犬也跟随在他们的后面。路上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捎了一封信,带给那两位弟子。他们登上天目洞霄的仙人顶,只见天空中飘来一朵白云,两人一犬踏上云端,白云冉冉升起,奔赴仙界而去。待得另两位弟子回来,不见了尸体,却见到了魏伯阳托樵夫转交的信,于是捶胸顿足,后悔不迭,只怪自己没有仙缘。

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五相类》三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是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著作。尤其是《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全书稍长于老子的《道德经》,共约六千余字,基本是用四字句、五字句的韵文以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此书可以说是“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还采用了许多的隐语,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我们在《正统道藏》中就能看到唐宋以后的十一种注本。魏伯阳认为炼丹与天地造化同理,道易与丹道相通,所以他用《周易》的原理来解释炼丹,对后世炼丹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样对后世道教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被世界科技界公认为是一位最早的化学家。



上一篇:天目先生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