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迈——洞霄宫

2024-04-08 健康浙江 0

 

许迈(约300-400年),字叔允,一名映,后改名,字远游,丹阳句容人。后长期在天目天柱山一带修道,传在此丹成,骑白鹿而升。道教将许迈与张道陵、葛洪、丘处机列为四大天师。

 

家世显赫

《晋书列传》中记载:“许迈,字叔玄,丹阳句容人。家世仕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时父尚存,未忍遗亲。谓余杭悬溜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於是立精舍於悬溜。朔望时节还家,定省而已。父母既终,乃遣妇孙氏还家,遂遍游名山,采药於桐庐县之常山。饵术涉三年,欲断谷。以此山近人,不得专一,四面藩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莫得也。常服气,一气千余息。后移入临安西山,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

许迈家中世代为贵族,官爵相承。其七世祖许肇在后汉安帝时为光禄勋。东汉永初年间(107-103年)发生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在这时候,许肇利用自己的方家之术救活了四百零八人。到了东汉永建元年(126年),许肇官拜司徒,子许训、孙许相并为三公。他们家族中倡导修道,修成神仙者有八人。许迈的叔父许朝娶的是葛洪的姐姐,而上清派第三第四代宗师许谧、许翙父子是许迈的弟弟和侄子。许迈与旌阳令许逊、防军长史许穆都是从兄弟。

许迈早年还与王右军、王徽之父子相善,与杨羲和真人等结为神明之交。

他的师承同样显赫,天师道吉阳治左领神祭酒李东传授他《六甲阴阳符》。同时,他也跟从著名道士鲍靓学道,被授予中部之法以及《三皇内文》。

许迈的妻子出身旺族,爷爷孙秀乃是东吴孙权之弟,父亲则是骠骑将军。他的妻子亦喜修道,接到他的书信后,回了书信。据《丹台录》中记载,其妻后来也入山修行而得道。

许迈后在天柱山白鹿山大涤山中,遇到了王世龙、赵道玄、傅太初三位道士,他还拜王世隆为师,被传授服玉液、朝脑精等解脱尘世束缚回返先天的道术,三年之中,则显得面有童颜。并写下十二首诗,诗中内容都是论神仙之事。

 

“元吉自天”

许迈性喜恬静,从小喜好道学,无心功名。“总角好道,潜志幽契。”尚未弱冠时,曾经去造访郭璞。郭璞是《葬经》的作者,风水学的祖师,曾写下一首天目天柱山的偈语诗。郭璞为他卜了一卦,卜到的是《》卦,而变卦为《大畜》,其上六爻发(一说是卜到《大壮》卦而之《大有》卦,上六爻发)。郭璞根据卦象,劝说他修学道学,对他说: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

于是,许迈就选择了修习道法这条路。

当时有南海太守鲍靓,隐迹潜遁,众人都不知道。许迈就前往拜访问候,向鲍靓探讨道学之至要。鲍靓就传授他中部之法以及三皇内文等。

 

择地临安

最初,许迈在桐庐县的桓山一带采药,修学饵术共三年,其时还想修辟谷之术,因恒山一带离村居太近,常有人打扰,心不得专一于修炼。于是,许迈就在住处四面筑起藩篱,这样可以免于与世俗之人相见,有好道之徒前来拜访的,则登楼与其相语,并以此为乐。常常以服气之术修行,一气可达千余息。

到了东晋永和二年(346年),许迈移入临安西山(一说是临安悬溜山),这时他已改名为玄,改字远游。《道学传》中说是许迈“志在往而不返,故自改名远游。”

在临安悬溜山中,许迈散发去累,修养身心,注心希微,日夜无间。又服术黄精,渐得其益。数年之中,他似乎感觉到,有玄虚太一真人定录茅君降临,传授他上乘道法。于是许迈开始善於胎息内观,步斗隐逸。每一感通,会使许迈觉得自己超越于云汉之间。

许迈又说悬溜山近延陵之茅山,乃是洞庭的西门,潜通五岳,是陈安世、茅季伟两位神仙常所游处。

自己则在悬溜山建造了一座精舍,登岩茹芝,渺然自得,有终焉之志。这一时期常常往来于悬溜山精舍和茅岭洞室之间,放绝世务,以寻仙馆,朔望时节则回家省亲。

因为父母都在世,许迈也未敢违背父母亲的意愿。等到父母逝世了,许迈就写书信让妻子孙氏回娘家,他自己则与几位同道,开始遍游名山。

许迈曾在昌化晚山一带采药修道。《昌化县志·卷八·人物》列“许迈”一目:“邑晚山旧有迈居,迈曾采药隐此。”林可栋《昌庠祀三贤》诗中有一首为《许迈》:

茅岭学神仙, 玉室金堂隐洞天。

采药晚山聊寄迹, 何缘圣域伴先贤。

於潜镇桃源山旧有一塑春观,又称许游观,传许迈到此游,在此修道。

 

祖山之缘

现在的天目山禅源寺,前身是双清庄,为山中狮子正宗禅寺的下院。清康熙四年前,双清庄内中有一四真君祠,是以佛教护法名义,供奉道教的天目四真君,四君之一的归一真君就是许迈。

许迈于天柱山之中服食木黄精三年,修习断谷之术,使身体逐渐受到了滋养,并且佐之以服气之术,能达到一气千余息的程度;同时专注于思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大道,日夜之间不曾间断。

《西天目祖山志》卷三载:“尝谓余杭垂霤山,廷陵之茅山,古神仙陈安世、茅季伟常所游处也。于是立精舍于垂霤,而往来茅岭之洞室。庶几遇其人焉。久之,当永和二年,又谓临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遂移入西天目,登岩茹芝,渺然有终焉之志。乃更名元,字远游。王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著诗十二篇,论神仙事,人莫测其终。”《东天目山志·卷之七寓贤》也记载:“晋永和二年又谓临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遂移入天目山,登岩茹芝,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事,与左元放、王羲之辈为世外交,汉末诸得道者在焉,丹成,天降白鹿,迎而去。出通志。”新编《西天目山志》第五编第二十一章载:“西天目双清庄原有四真君祠,所祀归一真君即为许迈。许真人与张道陵、葛洪、丘处机为四大天师。”

披散头发,除去身上重负。服食木黄精,逐渐获得其中的益处,修养身心,日夜没有停歇。几年之内,他感觉有玄虚太一真人定录茅君降临传授他上乘道法,于是善於胎息内观,步斗隐逸。每次的感通,都会使许迈超越云汉之间。

几年之内,许迈频繁地感应到玄虚太一真人定箓茅君给他降授上法,遂善于胎息内观。许迈每次感通大道,均有超越云端之感。

《西天目山志》第五编第五节记载:“仙坛,在云封庵北10余丈,许迈礼斗处。

明万历徐嘉泰《西天目山志·卷之二·寺观》载:“金仙庵,由仙顶之西下二里许,遥望群峰,香炉凝蔼,紫盖飘扬,春冈冶淡,如微莞也,亦名仙殿,为许仙之邃宇”又记:“至道宫,在山东龙池外,旧有拜斗台,格思亭,许元叔修炼之所。

 

方外之交

王羲之家族也是信奉张道陵所创天师道的世家。王羲之、郗夫人一家都信奉天师道。《晋书·郗鉴传》中记载郗愔也是“事天师道”,“与姊夫王羲之……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

许迈与王右军父子则是世外之交。王羲之曾登门拜访许迈,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促膝长谈良久,王羲之甚至忘记了归期。就是这次相见后,他们俩成为好友。许迈与王羲之、王徽之父子交游之际,王徽之更是屡次对许迈表达敬意。

许迈在临安时,曾写了封书信给王羲之,说道:“从山阴南到临安,有许多亭台楼阁,神人仙草。汉末得到成仙的左元放等人,都在那里。’写完遗书后,许迈便不见踪影,好道者都说他已经羽化登仙。”

接到这封书信后,王羲之、王徽之父子曾特地来临安,造访许迈,王羲之曾自为之传,记述临安有灵异之迹甚多,不胜详记。史书上还记载王羲之与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

道教甚至把王羲之的名字也列于仙榜之中。临安九仙山,列九位仙人,分别是梅福、左慈、葛洪、许迈、陈安世、茅季伟、王羲之、谢安、裴氏姥等九人,许迈、王羲之都赫然在列。苏轼有诗《宿九仙山,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

 

丹简罪簿

许迈将得道时,有三官都禁左郎齐桓公派遣典柄侯周鲂、主非使者严白虎,各执一通“丹简罪簿”,诘问许迈诸多不端之处,如果许迈无有答辩,则立刻将其执拿、断其修行之路。幸亏其中有龚幼节、李开林等相助。

遇到这件事,许迈十分恐怖惧怕,已经丧失了胆气,但表面上还是故作镇静,师父王世龙也在一边则帮助许迈回答。许迈镇定下来后,强作大笑,叱诧无端诽谤之事,道:

“大道无亲,惟善是与;天地无私,随德乃矜。是以版泉流血,无遗龙髯之举三苗;丹野涿鹿,绛草岂妨大圣灵化、高通上达邪?吾七世祖许子阿者,积仁蕴德,阴加鸟兽,遇凶荒疫疠之年,百遗一口,子阿散财拯救,自营方药,已死之命,悬于子阿手,得济者四百八人。德坠我等,应得仙者五人,皆录字青宫,岂是尔辈可以豫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无有偏私,只会亲近善良之辈;天地运转公平不阿,必然帮助有德之士。哪怕血水沾满了土地与河流,也无憾于皇帝征伐三苗!野鹿绛草怎么能阻挡得了圣人之英明,并且上通于天际呢!我的七世祖许子阿,累积的仁义、修成的德行,其余荫可及鸟兽。”“先祖曾遇饥荒凶恶灾异的年代,生灵涂炭、百人之中只生一人。他散尽家财、买置食物医药救命度人,仅仅是把濒死而救活者,就有四百八十人。福报衍至我这一辈,应有五人可以成仙,且姓名皆以录入仙藉,这种天机与承负,岂是你们能够预料的?”

“大道没有亲情,只有善心;天地没有私心,只有德行。所以版泉流血,无遗龙髯之举三苗;丹野涿鹿,绛草会妨碍大圣灵化、高通上达吗?我们的七世祖许子阿,积累功德,连鸟兽虫鱼都收到恩惠,适逢灾荒瘟疫,许多百口之家仅剩一人,许子阿散财救济,自己配药方,将要死去的人就这样被子阿救活,总共四百八十人。大德降临到我等身上,应得到成仙的有五人,都在青宫录有名字,哪里是你们可以诘问的?”

许迈此言一出,周纺等人则笑了,气氛不再紧张。恰于此时,会司命君即派遣中候李遵,手握钤印等法器来护持许迈,周纺和严白虎便立即离开了。于是,许迈就在此时得度世于东宫,为地仙中品。许迈的第五个弟弟许穆,亦同时得道。

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

 

无骨之箬

《方技》:“晋,许迈,字叔元,立精舍于垂溜,往来茅岭洞室,永和二年(346)移入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相传丹成,天降白鹿,迎之而去。

据传,许迈四十八岁时,在白鹿山中峯,丹成,天降玉童,白鹿下迎,而去。曾留有一语给其弟子。元邓牧《洞霄图志》中“无骨箬”一目中记载:

洞霄宫山周回百里,多生绀箬。昔晋许远游真君上升,语弟子曰:吾有金丹一剂,汝等功行未圆,非可遽服,已藏山中无骨箬下,他日有缘者遇。尔后,役夫采薪,或带箬归,往往临爨得之,采时不见无骨者。有好事者,攀缘幽讨,终年不得。盖仙人所藏,非宿生契,安可侥幸致哉。

 许迈跟他的弟子们说:“吾有金丹一剂,你们等功行未圆时,不可服食。我现在已将金丹藏在山中的无骨箬下,你们谁以后有缘者可以遇到。后来,有役夫山上砍柴,有时候带着一把箬叶归来,往往是要烧时才发现,采的时候并没有见到无骨的箬叶。也有好事者,为了攀缘特地去寻找,终年都未曾得到。因为是仙人所藏,如果还是宿生之缘契,怎么可能侥幸得到呢。

在后梁乾化三年(913年),许迈被封为归一真君。今在白鹿山中峯还有升天坛遗迹,在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还有人说起听到许迈吹着仙箫往来于白鹿山中峯升天坛。

《洞霄图志·归一许真君》中有赞道:

阴德育德,笃生真材,结神明交,葆毓圣胎,十载天坛,功圆道赅,不有帝乡,吾何归哉,白鹿无迹,金丹久埋,隐隐箫吹,卿云往来。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