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洪——洞霄宫

2024-03-28 健康浙江 0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丹阳句曲(今江苏句容)人。晋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世称小仙翁。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后仕晋,迁邵陵太守,卒于任上。葛洪排行老三,年十三父去世,家道中落,常常“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初以儒学知名,性寡欲,不慕荣利,闭门浏览古籍。

西晋惠帝太安年中(302-303年),有石冰犯乱,吴兴太守顾秘与周玘等起兵讨伐,葛洪为将兵都尉,攻破石冰的叛军,葛洪被升为伏波将军。叛乱平定后,葛洪则不论功赏,径直到洛阳,欲搜求异书来广其修学。葛洪见天下已乱,他不想卷入其中,到南方避乱,投奔广州刺史嵇含为参军事。嵇含遇害,葛洪在南方停留多年,后还乡里。东晋元帝以葛洪平贼之功,赐爵关内侯。东晋咸和初年(326年),由迁居天目《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推荐,葛洪被选为散骑常侍,但他以年老,欲练丹延寿为由,固辞不受。

葛洪又到广州,刺史邓岳一再挽留,上表补葛洪为东官太守,葛洪也辞不就,一心沉在神仙导养之法中,居罗浮山炼丹,在山多年。

 

天目洞霄修道

葛洪是葛玄的侄孙,葛玄吴时在天目天柱山学道得仙,将练丹秘术授予弟子郑隐。葛洪跟随郑隐学习丹法,后又拜南海太守上党鲍靓为师。葛洪一生著有《抱朴子内外篇》数十卷凡一百十六篇。因自号“抱朴子”,即以号作书名。后到了天柱山,在天目山一带隐居炼丹多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至今在天目山分经台、九仙山、天柱山南的西菩寺等处有丹井、丹池等遗迹。且有“渊泓澄澈,相传水波不动时见药炉丹灶尚存”的记载。

明万历《临安志》、明徐嘉泰《西天目山志》、清康熙《昌化县志》、清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清慈寿松华《东天目山志》、2009年版《西天目山志》中均有记载。在明代广宾纂辑,清代际界增订的《西天目祖山志·卷三修真》中有其传:

葛洪,字稚川,元之人孙,以儒学知名。性寡欲,不慕荣利,闭门扫轨,浏览典籍,尤好神仙道法。初,仙翁以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乃师郑悉得其法。咸和初,选为散骑常侍,固辞不受。闻交趾出丹砂,求句漏令乃止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容闲养,著述不辍。著《内外篇》凡一百十六篇,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明万历《临安志》载,九仙山巨人迹石旁有葛仙翁丹灶,但现已无存。清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卷八人物》中有其传。其中载道:“县北武隆山巅有洪炼丹井,盖避地时遗迹也。今杭州葛坞亦有炼丹井。”

 

悟道松

葛洪修道山,坐在一棵松树顶上,这棵松树因此得名为“悟道松”。在分经台侧,古曾有葛洪的炼丹池之遗迹。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四杂记》中有记载:“铜炉,葛稚川炼丹遗迹。药灶,葛稚川采药遗迹,具治东南十里。”

清慈寿松华《东天目山志》卷之七寓贤记载:

葛洪,尝至临安之九仙、玲珑、南山等处栖迟。有铜炉药灶遗迹,葛仙葛井之类。其浴丹砂之水名灵溪。又至天山,坐松顶上。号悟道松。分经台侧有炼丹池,至今存焉。

卷十一考据中载:

炼丹池,在分经台侧,为葛稚川炼丹之所。水深不盈咫尺,大旱不涸。黄鼎象诗:苕水天开目作山,仙家画永白云间。即看丹灶炼金冷,更有元池素玉潺。怪石生香龟出晒,松楸古色鹤飞还。分明留个长生诀,底事红尘叹发斑。

 

洞霄宫的传说

葛洪常在天柱山大涤山洞霄宫一带活动。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三古迹门》有记载:“伏虎岩:按晋书云葛洪、何幼道偕访之。”《洞霄图志·卷四列仙·灵曜郭真君》记载:“时余杭令顾公飏与葛洪共造其舎,携与俱归,赠以韦袴褶一具,不受,手植三松,与虎游息树下。”

在大涤天柱山的群山中,有一座石炮山,山上全是光秃秃的岩石,不长树木,它就是丹山。丹山下面有一条小山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传当年葛洪就在这里炼的丹,因而得名。在他研药的地方,后来形成两个村庄,外面的叫“研口村”,里面的叫“研里村”。在他设药灶的地方,也形成一个村子,叫“药灶”。炼丹的铜炉旁也形成一个村子,叫“铜炉里”。传说葛洪在这里炼丹还得到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帮助。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临安县卷》中也收录了这段传说。

 

夫人鲍姑

葛洪二十四岁时来到广州,也曾结识了南海太守鲍靓,鲍靓也是修道之人,被人们称之为神仙太守。鲍靓很欣赏葛洪的才能,把道法传授给他,还把女儿鲍姑也嫁给了葛洪为妻。鲍姑名潜光(约309-363年),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自幼耳濡目染,对道教有极深的感情,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葛洪曾携妻子鲍姑来天柱山修行,在此炼丹,采药、治病、著书。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葛洪四十八岁时,又携妻子鲍姑到罗浮山定居。罗浮山又称东樵山,和广东南海的西樵山齐名。苏东坡曾在这里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这是后话。为了炼制丹药,葛洪和妻子鲍姑,遍涉深山,寻找草药。鲍姑从小就和父亲鲍靓学习医术,尤其是精通灸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在葛洪的著作中也记录了妻子行医的故事。

 

观音竹的故事

在天目洞霄还流传有这么一则民间故事。

传说葛洪见当地百姓生活困难,便向观世音菩萨请求帮助。

观世音菩萨问“百姓有何心愿?”

葛洪说:“百姓但求丰衣足食。”

观世音菩萨便说:“要想衣食足,山上多栽竹!”

葛仙问:“竹从何来?”

观世音菩萨就送了许多竹秧给葛洪。葛仙就把竹秧分给了当地百姓栽种。后来天降大雪,成片的竹林随雪而倒。葛洪又去找观世音菩萨,走到观音殿前,只见门上写着“竹木”二字,葛洪会意,就吩咐百姓在竹林中间栽一些树木,以防竹子被大雪压倒。为了感谢观世音菩萨的恩赐,当地每年送竹到寺院,称作“观音竹”。寺院则在大年三十晚上,将竹子堆在一起,举行“烧烽篷”的仪式,僧人围着烽篷唱诵《普门品》等,为百姓祈福。无独有偶,在洞霄宫历史上也有“烧烽篷”的习俗,也源于纪念葛洪。据记载,1937年农历除夕曾举办盛大的“烧烽篷”仪式。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