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陆维之,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余杭人,因住大涤山石室洞中,人皆称其为“石室先生”。少年时赴考入汴道,曾遇一异人,对他说:“秀才难登科第,不如入山修道。”还赠送给他一粒丹药,让他有急难时用之。
果然发榜出来名落孙山,于是陆维之乘船循着汴河踏上回途。船在江心行走,突然风激浪怒,船小即将倾覆。此时他想起那位异人,便从怀中取出那粒丹药,将其投入江中。十分灵验,风浪俱息。只听得河上有人呼其姓名,正是所遇那位异人。
从此他就有了超世之志,隠居在大涤山白鹿山间石室洞中,逍遥于林谷之间,每日以诗酒自娱。《全宋词》中收有其词《夜游宫》,词云:
东风捏就腰儿细。系滴粉,裙儿不起。从来只惯掌中看。怎忍在、烛花影里。
酒红应是铅华褪。暗蹙损、眉峰双翠。夜深点绣鞋儿,靠那个、屏风立地。
《洞霄诗集》中收录有他的多首诗词。
洞霄宫
天柱峰前古洞霄,我生来此避尘嚣。
半床明月琴三弄,四座青山酒一瓢。
当户老松如对立,隔花啼鸟似相招。
断金一去无消息,惟有寒梅共寂寥。
寄对闲堂
莫讶仙翁爱独醒,襟怀和气自氤氲。
每缘夜话留佳客,欲假春醪扰近邻。
火枣如瓜元有种,冰壶贮月本无尘。
相从落魄杯中友,半是逍遥物外人。
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内旨重建洞霄宫。昊天殿上梁时,陆维之作《洞霄宫昊天殿上梁颂》,《洞霄图志》中有记载:
东:一派寒泉九锁通,夜半风回知帝力。仙岩留得翠玲珑。
西:洞口祥风跨紫霓,千里华阳通閟道。红葩碧草映轮蹄。
南:天柱峰高拥翠岚,陛舞胎仙闻抚掌。跳珠溅璧起澄潭。
北:大涤洞宫天北极,中有真人养圣胎。霜坛夜寂神仙域。
上:丽日曈昽浮晓望,朝退群仙辇路寒。迢迢碧落开重嶂。
下:苕水萦回周四野,瑞木重荣绿荫高。金鞕玉蹬来风马。
陆维之曾进《百论》,著有《石室小隠集》三卷。太博关子东为作《赠先生词序》,云:“吾乡陆永仲,博学髙才,自其少时有声扬。今栖白鹿洞,下绝荤酒,屏世事,自放尘埃之外。行将六十,而有婴儿之色,非得道者能如是乎?”乃作《水调歌头》一阕,词云:
凤舞龙蟠处,玉室与金堂。平生想望真境,依约在何方?谁信许君丹灶,便与吴君遗剑,只在洞天傍。若要安心地,须是远名场。几年来,开林麓,建山房。安眠饱饭,清坐无事可思量。洗尽人间忧患,看尽仙家风月,和气满清扬。一笑尘埃外,云水远相忘。
陆维之曾观潮钱塘,作《酹江月·钱塘江》,词云:
远山一带,溯晴空、极目天涯浮白。枫落鸦翻,谈笑处,不觉云涛横席,酒病方苏。睡魔犹殢,一扫无留迹。吴帆越棹,恍然飞上空碧。
长记草赋梁园,凌云笔势,倒三江秋色。对此惊心,空怅望,老作红尘闲客。别浦烟平,小楼人散,回首千波寂。西风归路,为君重喷霜笛。
正是这首词,引起了宋髙宗的欣赏,欲召见,陆维之则托病不赴。后来高宗皇帝退处北宫,有一次临幸大涤山,宪圣慈烈皇后吴氏亦偕行。髙宗问起山中可有诗客,陪同的洞霄宫道士呈上陆维之的几首诗,高宗读了,叹息道:“此人虽是布衣,却可入翰林之列。”
高宗本打算回皇宫时嘱咐孝宗皇帝,皇后吴氏却劝道:“山林隐士,必不求名,勉强让他出山,不顺他的心,他会很苦恼的。”高宗觉得皇后说得有理,才没有推荐给孝宗皇帝。
不久,陆维之便得了病,临终时对生死十分了然,书一诗,云:
岳南之馆白云端,凤笛龙箫彻广寒。
一鹤晓飞冲碧落,群仙笑倚玉防干。
《洞霄图志》中有《陆石室先生传》,其中有《赞》:永仲逍遥,觞咏自娱。年过六十,髪青顔朱。金丹勿饵,玉堂勿居,空负石室,平生著书。凤笛龙箫,洋洋腾虚。笑领群仙,薄游帝都。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