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济题诗——洞霄宫

2025-01-22 健康浙江 0

济公的知名度非常高,在小说或者是电视剧里面,大家读到或看到的是一个扶危济困,奖善惩恶,慷慨好义,却又放荡不羁的神僧济公,但这只是一个文学形象,他糅合了东天目山的宝志公、西天目的慧集、龙塘山的明瞻等古代高僧的故事,并作了浅俗化的处理,与历史上真实的济公道济是有较大的差异的。

道济(11331209年)是南宋的一位僧人,俗姓李,名修元,号湖隐,又号方圆叟,浙江天台永宁村人氏,家世仕宦,是驸马都尉李遒勖的裔孙。道济少年时读书于赤城山,十八岁时家中连遭灾变,父母亡故,于国清寺出家为僧,法名道济。

明僧大壑在《道济传略》中记: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其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而传在天台石梁方广寺,降龙罗汉也在他出世时轰然倾倒,所以后世有称济公为降龙罗汉再世。

家庭变帮遂使他养成疏放怪诞的性格,人以为疯狂,称之为济癫。初居灵隐寺,依止瞎堂慧远禅师。因不守寺规,受到众僧指责,而瞎堂慧远禅师则认为:“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瞎堂慧远园寂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道济迁住南屏净慈寺,从德辉长老。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遭大火毁,道济外出募化,传得到了龙塘山明瞻禅师的支持,木材从龙塘山寺内的水塘中踩下,从净慈寺的香积井中吊出,后人又称明瞻禅师为踏木祖师,水塘称为运木池,称净慈寺的香积井为神运井,一池一井中各有半根木头至今犹在。

道济晚年在虎跑寺,有恙,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书偈云: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偈中真实叙述自己的一生,禅意证境颇深。书罢而逝,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八。留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录》二卷,《法丹和尚剩语》一卷传世。

道济狂而疏,介而洁,游踪半天下,所至题墨,文词隽永,道的诗作甚多,诗境可与范成大、陆游等大家相媲美,诗风疏朗豪迈,颇具特色。每有佳篇问世,都会在市井中广为流传。有诗《九里松》:

九里松荫路,青泉映白沙。

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短短二十个字,却有唐人意境,历代评价甚高。

  道济曾游洞霄宫,题有一首《游洞霄宫》诗,尤其受到诗坛的关注,诗云:

平明发余杭,扁舟溯清流。登岸五六里,小径穿林丘。

奇峰耸天柱,九锁岩谷幽。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

入门气象雄,金碧欺两眸。弹棋占松下,啼鸟声相酬。

羽衣读黄庭,内景宜自修。蓬莱隔弱水,九转即可求。

坡翁昔赋诗,刻石记旧游。溪山增伟观,万古传不休。

我来吊陈迹,枯肠怯冥搜。执炬入大涤,襟袖寒飕飕。

悬崖石乳滴,千岁无人收。樵夫指岩窟,此处通龙湫。

方期过东洞,红日惊西投。徘徊出山去,空使猿鹤愁。 

在诗中,道济赞美了洞霄宫的景色,表达了对苏轼等古人的景仰之心,文学功力颇具底蕴。洞霄宫为中国著名道教宫观,位于浙江临安天柱山白鹿山大涤山九锁山和大涤洞中。南宋时又辟为行宫,为皇帝驻跸之地,众多大臣的终老之所。洞霄宫离西湖不远,有此盛名,道济故乘雅兴,而作洞霄之游。一首五言古风,一韵到底,恣肆潇洒,豪迈狂放。叙述了自己畅游洞霄宫观内外的感受。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