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天目柱山是一座道教名山。被称为上八洞神仙之一的彭祖曾隐居锦城东的八百里。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出生并修行于天目柱山。著名道教人物葛玄、葛洪、许迈、叶法善、司马承祯、闾丘方远、张三丰等都曾在天目洞霄修炼。大涤洞、天柱山被尊为道教第三十四洞天和第五十七福地。历代帝王因此对洞天福地十分重视。
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乃道教宫观之前身,为祈福之所。
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敕本山潘师正道士,面南而建天柱观。四维壁封,千歩禁樵采,为长生之林。陆游《重建洞霄宫碑》也记载:“高宗皇帝,中兴大业,闻之当宁叹息,乃绍兴二十五年,以皇太后之命,建昊天殿,钟、经二阁,表以崇闳,缭以修庑。费出慈宁宫,梓匠工役,具于修内步军司。中使临护,犒赐狎至。”
唐神龙、景龙年间(705-710年),中宗皇帝李显赐建观庄一所。钱镠《天柱观记》中载:“中宗皇帝,玉叶继昌,元关愈辟,特赐观庄一所,以给香灯。于是台殿乃似匪人工廊槛,而皆疑化出。星坛月砌,具体而微。则有被褐幽人,据梧高士,挹澄泉之味,息青萝之阴。”
唐天宝七年(742年),玄宗皇帝谥天目山出生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
唐龙纪至天祐间(889-904年),昭宗皇帝赐洞霄宫郑冲素“正一大师”号,并赐紫衣。
唐乾宁二年(895年)吴越国王王钱镠上表昭宗皇帝,建天柱观殿堂,请道士闾丘方远住持,敕封其为妙有大师。钱镠与道士闾丘方远相度地势,奉旨重修,把天柱观重新改为甲向。宫中并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等。光化二年(899年)完成,改额为天柱观,成为江南影响最大的道观。并亲作《天柱观记》。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末帝封郭文为灵曜真君。同年,末帝又封许迈为归一真君。
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真宗皇帝编修《道藏》,天柱观成为张君房等人编修《大宋天宫宝藏》的实际场所。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文惠公陈尧佐奏,真宗皇帝敕谕将天柱观改额洞霄宫,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免征租税。并赐钟磬法具等。岁度行童一人应天庆节,设醮以祝圣寿。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洞霄宫有木枯而重荣,池涌泉,五色云现,漕使陈尧佐图状进呈并奏,不久降旨设醮以褒神异。
宋天圣四年(1026年),仁宗皇帝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洞霄宫列第五。敕命每岁投龙简,遇祈祷封降御香,并遣中使或郎官入山。
宋徽宗在位时(1101-1125年),敕封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尊号“正一静应真君”。
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方腊之变致洞霄宫许多建筑皆毁,惟徽宗皇帝的本命殿独存。其时住持道士金致一上奏,徽宗皇帝下达圣旨,将其改为三清殿。
宋政和二年(1112年),都监何士昭诣汴京,奉徽宗皇帝之旨赐洞霄宫度牒三百道。以大规模重修宫观。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在洞霄宫中建龙王仙官祠。高宗皇帝赐额“嘉应庙”。
宋建炎绍兴年间(1127-1162年),高宗皇帝临幸洞霄宫,步月至翠蛟亭处,爱之,敕谕并赐钱在洞霄宫门外建造翠蛟亭。
宋建炎绍兴间(1127-1162年),临安道士陈凝和际遇高宗,高宗皇帝授其右街鉴义俾主。
宋绍兴九年(1139年),奉内旨在洞霄宫诣洞投铁简,得雨,高宗皇帝下旨封龙王为善应侯。敕曰:
朕惟山林川谷出云气为风雨者,必加礼秩,以谨奉祠。矧兹洞天神灵所宅屈伸变化,呼吸风云若时愆阳旋施膏泽。有司言状宠锡侯封用孚惠于烝黎以钦承于涣綍可特封善应侯。
绍兴十七年(1147年),龙王仙官祠再次得到朝廷加封。宋邓牧《洞霄图志》载:
初,以宋绍兴九年(1139年)内旨诣洞,投铁简得雨,封“善应侯”。敕:朕惟山林川谷,出云气为风雨者,必加礼秩,以谨奉祠,矧兹洞天,神灵所宅,屈伸变化,呼吸风云,若时愆阳,旋施膏泽。有司言状,宠锡侯封,用孚恵于烝黎,以钦承于涣綍。可特封“善应侯”。
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洞霄宫因方腊之变毁于兵燹,高宗皇帝下旨并发帑出金,重建昊天殿于东庑后,并建钟、经二阁。
宋乾道二年(1166年)三月,退位后的高宗皇帝车驾驻 洞霄宫山中,御批度牒,赐号“凝和大师”,又书《度人经》赐予洞霄宫。
宋高宗在位时,与洞霄宫道士得淮海徐神翁真传的李洞神、师凝妙大师金致一的临安人陈希声、擅于丹青的竹林道人临安人俞延禧有交往,并得恩宠。俞延禧继而还得到宋孝宗的宠信。
宋淳熙八年(1181年),孝宗皇帝陪同太上皇高宗游洞霄宫,御笔在俞廷禧画的《古涧松》上题诗一首:
荦确奔流泻玉虹,凛然云干拟蟠空。
红尘车马稠如织,梦入苍烟万壑风。
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宁宗皇帝赐临安洞霄宫道士王思明“纯素大师”号。
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宁宗皇帝赐洞霄宫道士龚冲妙“冲妙大师”号,并赐紫衣。
宋庆元三年(1197年),宁宗皇帝加封洞霄宫龙王为善应灵济侯。
宋嘉泰元年(1201年),宁宗皇帝加封洞霄宫龙王为善应灵济昭贶侯。
宋开禧元年(1205年),宁宗皇帝内帑赐钱建造洞霄宫法堂。
宋嘉定元年(1208年),宁宗皇帝为洞霄宫御书“演教堂”三字匾额。
宋端平三年(1236年),理宗皇帝加封洞霄宫龙王为善应灵济昭贶广福侯,又特封灵泽公。
宋淳祐七年(1247年),灵济通真先生孙处道上奏朝廷,理宗皇帝敕谕并赐钱,以裨赡用。
宋淳祐七年(1247年),理宗皇帝赐洞霄宫御书“洞天福地”四字。
宋淳祐七年(1247年),理宗皇帝诏封临安洞霄宫道士杨公清为东太一宫法师。后累迁升。
宋淳祐七年(1247年),理宗皇帝宣命,授冲真洞元葆光法师。
宋淳祐八年(1248年),因向东天目山本山龙王祷雨立应,赵与笃向朝廷请求,理宗御书龙王庙额“灵佑公庙”。
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理宗皇帝赐洞霄宫郎杨二先生“总教大师”号。
宋咸淳五年(1269年)四月,度宗皇帝圣旨:洞霄宫葆真毓和大师郎道一由副职升住持,护持洞霄宫。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世祖皇帝忽必烈授道士吕金二明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世祖皇帝圣旨,敕命吕金二先生钦护持洞霄宫山门。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钦奉世祖皇帝忽必烈圣旨护持洞霄宫山门。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一月,世祖皇帝忽必烈圣旨,敕命吕金二先生护持洞霄宫诸宫观。
元至元丁亥(1287年)三月,世祖皇帝忽必烈圣旨杭州路道教提点澄虚明教守正大师曹至坚护持洞霄宫及诸宫观。
元元贞初年(1295年),成宗皇帝宣命授体元崇教安道法师兼管洞霄宫诸宫观事。
元元贞二年(1296年)、大德三年(1299年),成宗皇帝宣命授洞霄宫住持提点及提举知宫兼管大涤山诸宫管事。
元成宗皇帝在位时(1295-1307年),加封道教创始人天目山出生的张道陵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二月,成宗皇帝圣旨浙西道道教提点体元崇教安道法师郎如山住持提点兼管洞霄宫诸宫观事。
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二月,成宗皇帝圣旨养素冲元通妙法师吴处仁住持提点兼管洞霄宫诸宫观事。
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九月,成宗皇帝圣旨宣命赐郎如山金锦法服。是月,又下圣旨封清修养素冲妙法师为佑圣观提点。
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九月,成宗皇帝圣旨授杭州路道靖冲真洞元葆光法师杨清一杭州路道录龙德通仙宫住持提点。
元大德戊戌年(1298年)二月,成宗皇帝圣旨浙西道道教提举清修明素冲道法师舒元一住持提举知宫兼管洞霄宫诸宫观事。
元大德己亥年(1299年)七月,成宗皇帝圣旨舒元一住持提举兼管洞霄宫诸宫观事。
元大德甲辰年(1304年)六月,成宗皇帝圣旨舒元一护持及洞霄宫诸宫观。
元大德丙午年(1306年)二月,成宗皇帝圣旨舒元一护持。
元大德丙午年(1306年)六月,成宗皇帝宣命授舒元一清修养素冲妙法师、杭州路天柱山大涤洞天洞霄宫住持提点兼管洞霄宫诸宫观事。
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世宗皇帝朱厚熜(1507 -1567年)是临安人的孙子,他的祖母为临安清凉峰镇邵家人。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4年,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在位早期十分勤奋,批阅奏章常常到后半夜,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史书称其为“中兴之主”。
嘉靖皇帝也是一位道教皇帝,笃信道教,醉心于炼丹。后期不侍朝,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但依然牢牢掌控朝廷,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巩固了明代朱家皇朝的统治,为后来的“隆庆新政“与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驾崩,享年60岁,庙号世宗,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嘉靖皇帝在书法和文辞修养上都深有造诣。
在位期间,曾赐临安昌化洲头邵氏父母金凭铁券。邵氏为明孝惠皇太后,昌化洲头人,天顺四年(1460年)入宫,宪宗册封宸妃,生兴王、歧王、雍王,进为贵妃。嘉靖皇帝赐邵氏家属金凭铁券,券上金字传系严嵩手笔,历代为洲头乡邵姓珍藏,20世纪50年代邵氏后裔捐赠国家,现存浙江省博物馆。邵氏金书铁券全文:
柱国昌化伯(注:邵氏之父),食禄一千石,子孙世承袭,今与尔誓:除阴谋不宥,若犯杂犯死罪,身免二次,子免一次。於戏,延赏援世,虞典之盟言具在,保全富贵,汉家之恩泽常行。尚克歆承以彰殊渥。一犯死罪减禄米三分。二犯死罪减禄米七分。三犯死罪禄米全不支给。
又于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皇帝颁圣旨诏告天下,倡导吉口义干村元代陈斗龙的孝行,赐建孝子词,并御书“孝子”直匾。
又于嘉靖年间(1522-1567年),世宗皇帝颁旨,为於潜波后金氏建旌表坊。於潜波后金氏聘而未娶,未婚夫卒,为之奔丧守节,抚养夫兄之子。
明万历间(1573-1620年),明神宗敕谕天目山万寿宫住持及道众奉安道藏。敕曰:
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素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懺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清净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道经厂御马监左少监魏奉賷诗,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體知悉。钦哉,故谕。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在临安洞霄宫题书“文魁”匾额,赐宫里一村人。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