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天目洞霄宫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萌发地
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者。在张道陵之前,道家学说在上层人士中传播并接受,到了张道陵这里,创立了“五斗米道”(正一盟威之道),将道家学说立为“五斗米道”所尊奉的经典和理论基础,为下层人士所欢迎,终使道家向宗教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使道家发展成为了道教。
天师出生张公舍
张道陵(34——156年),原名张陵,字辅汉。记为汉初张良之八世孙。
在西天目山狮子岩之西为千丈岩,峭壁间凹进一个洞,显出一块平台,名为张公洞,又叫张公舍。现今仍有一丈多高,三丈来深,二十余丈阔,上面伸出一块石檐。在二千年前,据说这石檐比如今还要宽得多,深得多,在石檐前面一挡,就是一幢十分理想的石屋了。石壁中有泉水自石中流出,名曰石骨泉。洞西崖下有一池,昔有异鱼,鼓鬣群游。
东汉初年,刘秀平息王莽之乱,时局逐渐安定。此时,从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迁来一户人家,就以此石屋,依山筑舍,结草为庐。男的姓张名大顺,是汉初重臣留侯张良的七世孙,因为不愿在朝廷做官,因此选择隐居山中。好神仙之术,以采药为生,并一心休学道业,号为“桐柏真人”,他就是张道陵的父亲,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里张道陵的平生介绍明确记载张道陵的出生地在浙江临安天目山。
传说他们一家居住在天目山石屋中,有一次,张道陵的母亲梦见有神人从北魁星上飘然降临,其人身高丈余,额高面宽,身着白色绣衣,左手拿着紫色的杜蘅,右手拿着绿色的春薇,并将二株神草交给她,醒来后满室异香袭人,经月不散。随后便感觉有了身孕。《汉天师世家卷之二·天师世传引》记载:“(张道陵)母梦神人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衣绣衣,授以香草,曰:蘅薇也。既觉,衣服居室皆有异香,经月不散,感而有娠。”元《洞霄图志·山水门·天目山》载:“又汉天师举家于此上升,兹盖天柱之鼻祖。”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夜,张道陵生于西天目山张公舍石屋。十月怀胎分娩之日,但见天目山祥云彩霞,瑞气千条。黄云覆室,紫气盈庭,室光如昼,昔日蘅薇之香气又充盈其室。元代赵道一编纂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日夜,天目山黄云覆盖,张大顺妻林氏生一子即张道陵。”明代广宾纂辑,清代际界增订的《西天目祖山志》也载:“张真人生日,斗魁星内坠,天人授母以薇香,天目山中蔼云气生神于汉代,喜届元宵之节,欣逢诞日之临。”康熙《於潜县志·卷之八杂志》中也载:“汉张道陵,字辅汉,本邑人,汉留侯八世孙也。……今潜之张公洞、观山、生仙宫皆其所修炼处也。”
另有一说,出生在天目山南面的一座山,后来称为生仙山。生仙山上曾有一座道馆,称为生仙宫,又名集真宫,天师宫,为张道陵故宅,现遗址尚在。康熙《於潜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中载:“生仙山,县南三十里,高二十五丈,周围三里,汉张道陵生此,因名。今之观即其宅基,下有井,相传为道陵凿。”《卷之八杂志》中也载:“张道陵丹井,在生仙山下。”此说与历史记载并不矛盾,因生仙山也属于天目山,古代文献不会作更详细的分辨。
因为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故东汉以后,张道陵的后裔和天师道的弟子们也常常到天目天柱山来寻根访祖,并选择在浙西天柱山、大涤洞等处修炼学道。如近期,2013年以来,天师道第六十四代胤师张怡香博士,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孙张华山道长,天师道第六十五代玄裔弟子张大滇道长纷纷来天目洞霄考察。还有居住在香港的十几位张道陵后裔也来天目洞霄,在张公舍石室中举行祭奠仪式,挂剑献花。
生下儿子,张大顺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据传,张道陵生得高大魁梧,身高九尺二寸,庞首广额,朱顶绿晴,高鼻方脸,英气逼人。《汉天师世家卷之二·天师世传引》:“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三角,美髭髯,垂手过膝,龙踞虎步,望之俨然。”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