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化——名家辈出·源远流长

2023-09-11 健康浙江 0

名家文化——名家辈出·源远流长

上八洞神仙东方朔

清代《何仙姑宝卷》中记载上八洞神仙为福、禄、寿三星,加上张仙、东方朔、陈抟、彭祖、骊山老母共八位。

 

孟浩然游历天柱山

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曾游历天柱山,住洞霄宫,作诗《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诗歌见清乾隆辛卯《洞霄宫志》卷4。诗曰:“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阴翳。羽人在丹邱,吾亦从此逝。”

 

司马承祯小洞天

天目山洞(大涤玄盖洞天)是唐代司马承祯的第三十四小洞天。这个洞天的附近还有第五十七福地的天柱山。

 

吴筠藏书石室洞

行教于江汉,写有文章四百五十卷。在大涤山写就《天柱山天柱观记》立石制碑。这是天柱山最早的一块碑记,收录在闻人儒编写的《洞霄宫志》。

 

柳公权书写黄山碑

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唐高宗赐建天柱观后来到洞霄宫,清雍正三年《杭州府志》载:“黄山,去县东北三十里,唐柳公权书‘黄山’二大字,刻於石。仆久。里人盛仁重立。”

 

苏东坡三进洞霄宫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做了多首与洞霄宫有关的诗。如:《洞霄宫》云:“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 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过旧游》云:“更欲洞霄为吏隐,一庵闲地且相留。”

 

程公许题诗大涤洞

程公许为南宋刑部尚书,提举洞霄宫时作诗刻于大涤洞口,诗云:“元盖之天高萃律,自两天眼支一脉。嶙峋四面森翠壁,中有瑶柱倚天立。”

 

朱熹洞霄宫讲学

南宋理学大家六十五岁时,被提举洞霄宫。朱熹在洞霄宫讲学,传播他的理学思想,使得洞霄宫与宋代程朱理学建立了联系,程朱理学在明清时发展成了儒学主流。

 

陆游写《洞霄宫碑》

南宋大诗人陆游与洞霄宫的缘分一波三折。嘉泰元年,洞宫道士潘三华等人到杭州请陆游为洞霄宫写记,因身体不好未做,第二年道士王思明等人又去请,陆游因写史工作尚未完成,没有空去。到嘉泰三年,完成了国史编纂,才抽身到洞霄宫,此时陆游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了写了《洞霄宫碑》。

 

邓牧编写《洞霄图志》

邓牧为宋元之际钱塘县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曾隐居在石室洞,著有《洞霄图志》六卷,内容分别为:一、宫观,47处;二、山水,48处;三、洞府,72处;四、古迹,26处;五、人物,40位,另有提名26位;六、碎记,26篇。成为研究洞霄宫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司马光写《赠余杭吴明府衡南公》

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写诗《赠余杭吴明府衡南公》,其中提及洞霄美景:“九峰览胜携双屐,万卷搜奇拥百城。”

 

石涛画《余杭看山图》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石涛自云“大涤子”,其指处即大涤山。石涛几番逍遥游历洞霄宫,于半百老人之年脱下僧袍转身入道,并以大涤子名世。

 

张崟画《洞霄宫图》

清代画家张崟,善画花卉、竹石及山水,山水画能脱离四王窠臼,另辟蹊径,尤善画松。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