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 道儒兼收辞儒入道

2023-10-06 健康浙江 0

道儒兼收辞儒入道

张道陵不仅长有异相,且是聪明绝顶。到了七岁,便开始接触儒家“五经”,此时的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在此同时,受父亲的影响,又习天文、地理,尤其精通《道德经》以及河图洛书等。同时,也与父亲一起上山采药,习道炼丹。现天目天柱山及周边留下了许多遗迹。天柱山、西菩岩,高虹、大涤山、九仙山、於潜镇旁的观山和岝崿山等处都存有张道陵炼丹坪、炼丹池等遗迹,一些地方记载原建有道观,据传是纪念张道陵留下来的。西天目山、东天目山、高虹、大涤洞天柱山等地还有张道陵的讲学处。在他二十五岁前曾在这些地方巡回讲学。

自汉文帝始,设贤良方正科,为朝廷举荐官吏后备人才。在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地方郡守推荐到朝廷,接着又到洛阳,经太学培训考核,中“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

于是张道陵离开天目洞霄,赴江州上任。但在江州令任上不多久,便感觉到自己精通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终究对生命之道没有一点用处,思索再三,决定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以修道成仙为终极目标。张道陵身上也有留侯的基因,当年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两汉王朝,封为“留侯”,功成身退,就是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如今张道陵也走上了这条路。

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离开了北邙山,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因见一地风景秀丽,尤其适合修道,便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历经三年,九天神丹终于炼成,有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得名为龙虎山。传张道陵还以虎为坐骑,在一些古代的张天师画像中尚能见到。

此时张道陵已六十多岁,便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年。后来又得到秘籍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又离开了龙虎山,回到了四川蜀郡,选在鹤鸣山修道传法。

后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建成天师府,历代相授,至民国有六十三代天师,历一千九百多年。此后则未授天师称号。现天师府成为当地重要旅游景区。

传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忽然降临,并有众多神仙相随,或乘车骑马,或驾龙骑虎,数都数不过来。神仙中有自称是柱下史,有自称东海小童的。太上老君亲手授予他《正一明威秘箓》和《正一法文》各一部,一枚玉印,一对雌雄斩邪剑,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嘱张道陵传“正一盟威之道”。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信众甚广。

汉安二年(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正一盟威之道”迅速扩张,山民奉张道陵为“天师”,“正一盟威之道”因而称为“天师道”。

在鹤鸣山,张道陵著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老子想尔注》,阐述和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他说: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目标。

天师道的影响力非常大,张道陵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迅速向四面八方扩延,建立起二十四个传教点,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即传教点)。还遥置了一个“北斗治”,虽为虚设,却以此作为他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的纪念。

为了严密纪律,提高教众的信力,规定凡教众需交五斗米供斋醮使用,后人以此便称其为“五斗米道”。还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祀其它的神灵,更不准胡乱行祭。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并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干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天师”之号,原是对有道者之极称。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张道陵及其张家传承者的专有名词,也将“五斗米教”称为“天师教”,影响也最为深远。在一些道教流派中,张道陵与葛玄、许旌阳、萨守坚被称为四大天师,但此说法流传并不广。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