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张道陵的医道歧黄之术始得之于家传,他自小跟随父亲在天目山上采药,常常用各种药物治病救人。
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上瘟疫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张道陵便根据家传的金丹术,研制出一张袪除瘟疫的秘方来。然后大量地采集草药,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所到之处的老百姓,病除之后,尤感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
尤其是传后来得遇太上老君授以仙书,其中有许多治病的偏方,用这些偏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更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于是名声大振,许多人都聚集在他身边,恳求他治病,并拜他为师,成为他“五斗米教”的弟子。
张天师所创道教,入道者并非像佛教僧人或者全真教弟子一样出家,可以娶妻生子。除了斋戒日,也可以喝酒吃肉。但有四样食物是不能碰的。即牛肉、狗肉、乌鱼、鸿雁。因为牛善良,一生耕田,为人类付出太多。还有太上老君也是骑着牛的,牛对于道家来说应该是有特殊意义的。乌鱼有孝道,一到产卵期,乌鱼的眼睛就会失明,要嘛饿死,要嘛被别的鱼吃了,这时小乌鱼把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给父母充饥,据传古人都不吃乌鱼。鸿雁讲贞洁,一旦结为夫妇,则保持贞操,雌雁产卵时,雄雁会异常凶猛,拼死保护雌雁。狗忠诚,不嫌家贫,为主人效命,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故不吃这四样东西。
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张道陵一百二十二岁,他自知大限将至,便于下会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职人员,于鹿堂治(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
张道陵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其子张衡承继,并说明:“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规定了历代天师之位,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殁于鹤鸣山,享寿123岁。传此日,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在飞升前,张道陵授长子衡经簶符章印,并有斩邪二剑,让他驱邪诛妖,佐国安民。嘱咐完毕,张道陵与夫人雍氏,弟子王长、赵升一起乘云而升天。但根据《蜀记》,则是卒于东汉熹平末年(178年)。
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正一教徒尊称其为“祖天师”。也有人把正一教称为“天师道”。
飞升之事虽无详载,但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西天目山时,还是在罗盘松前留下《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一诗,其中有句:
伊昔临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今西天目山有太白吟诗处、罗盘松等李白之天目山遗迹。
《老子想尔注》:道教经典,又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道教传说此书为中国东汉张陵或张鲁所作,用于教化道民。原书2卷,已亡佚。20世纪初于敦煌发现六朝残抄本一件(S6825),内容相当于原书上卷第3至37章。此书为现存五斗米道重要经典,以道教思想注解《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最高信仰,宣称道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即是“一”,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教人信守道诫,按“道意”行事,“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反对世间“伪伎”,指形名道,存神守一之术。是为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今人饶宗颐根据敦煌抄本,撰有《老子想尔注校笺》一书。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105年),张道陵到了洛阳的北邙山炼丹,和帝尊张道陵为太傅,并封冀县候,但三次下诏他都没有去。后来他跑到了鄱阳湖,上了龙虎山,修炼成了九天神丹,并居住于龙虎山,因而龙虎山也成了道教圣地。
后来,他又周游各地,传说他到了四川鹤鸣山,在那里,他遇上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授予他两部秘籍等宝物。得了此书后,张道陵就有了神通变化,能驱鬼除妖。
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追封张道陵为“太师”。
唐中和四年(884年),僖宗追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神宗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宋大观二年(1108年),徽宗敕封“正一静应真君”。
宋嘉熙三年(1239年),理宗册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元元贞元年(1295年),成宗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道教尊其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在唐司马承祯道士《天地宫府图》中记载:“(七十二福地):“合皂山,在吉州新淦县,天师行化。”宋杜光庭道士《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记载:“(三十六洞天)大围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县,传天师所居石室仙坛。”这里的天师可能是指张道陵。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十五为鬼谷山洞,又名鬼谷洞,周围七十里,是春秋时鬼谷子的修道之地,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也是张道陵炼丹处,天师府的所在地。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