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天目——天柱山

2024-12-22 健康浙江 0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又一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亡。陶渊明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自隐,以诗酒自娱。征著作郎,不就。陶渊明是东晋末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天师教徒。南朝宋元嘉初年(427年)卒,世称靖节先生。其诗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自然朴素,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在其三十五岁以前曾隐居天目山。明吴志鲸编撰的《武林梵志》卷八中记载:“陶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为彭泽令之官八十日,即解印去,赋《归去来辞》。及宋受禅,居柴桑,门前植五株柳,因以“五柳”自号焉。闲静寡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开卷有得,便忽然忘。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忽然有喜。常往来庐山、天目间,使一门生、二儿舁以行。……有《天目》诗。”

陶渊明的第四个儿子陶佚随父定居天目山,后来为天目山陶氏之祖。明万历《新昌县志》载:“五柳先生传子五:……佚(四子)居杭天目及会稽,……。”清光绪江西省彭泽县《定山陶氏宗谱·各支分迁》云:“渊明公……四子佚公支下迁……天目、武陵、陕西等处,”江西省德化县《套口陶氏宗谱》云:“(陶渊)明公四子佚,为彭泽县城、天目、武陵、陕西祖。

陶渊明在天目山所作之诗即《问来使》,诗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另民国二年《於潜县志卷十六》收录晋陶潜《问来使》诗(於潜县今属临安市)。明代万历四十二年於潜县知县徐嘉泰所编纂《西天目山志》卷三诗文中收录晋陶潜《问来使》诗。明代扬州张之采《东天目山》四卷《西天目山志》四卷载:(游屐)陶潜,晋,渊明,彭泽令。《问来使》……”清嘉庆《西天目祖山志》中同时收录天目山玉林国师《山居》诗,有句“陶潜漫赋无心曲,惭愧风吹往来频。”

陶渊明在天目山附近多有活动。《古今图书集成杭州府山川考三临安县》载:“五柳山,在县东北五里,峰峦秀拔,岩壑盘旋,上有平原。故老云:陶渊明曾居此。”乾隆《临安县志卷一山川》载:“五柳山,成化杭州府志在县东北五里,高二十丈,周五里……陶渊明曾居此。”宣统《临安县志》记载略同。桥和亭因名“五柳桥”、“五柳亭”,山上古有五柳山王庙,古设五柳铺,民国时设五柳乡。

陶渊明是一个虔诚的天师教徒,天目山是天师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出生地,最初张道陵也在天目山洞霄宫、天柱山大涤洞修炼学道,采药炼丹。天目山尚留张公舍、张公洞、炼丹池,潜川有天师宫、生仙山等遗迹。因此陶渊明隐居在天柱山有一种归宿感,是基于宗教感情的行为选择。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书中说:“尝考两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其家世夙奉天师道者,对于周孔世法,本无冲突之处,故无赞同或反对之问题。……鄙意渊明当属于第一派,盖其平生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术,而不归命释迦也”。现代学者范子烨著《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一书,从诗人自身的行为、家族关系、始作镇军参军等角度多侧面考察后,也认为陶渊明是一位信奉新自然说的天师道信徒。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