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筠——洞霄宫

2024-06-07 健康浙江 0

吴筠 (?一778年) 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华州华阴人(今属陕西)。祖父曾举孝廉,父亲吴元亨,曾任峡州(今湖北宜昌)刺史。吴筠少通经史,尤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年十五即与同好者隐于南阳倚帝山。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之九杂记志》中有其传。

 

遁入道门

吴筠青年时因举进士不第,又因性情高鲠,不耐沉浮于时,遂入道门,并四处行游。唐开元中(713=741年 ),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东游天台。后入嵩山,从潘师正弟子冯整齐,受正一之法,遂苦心钻研,尽通其术。

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闻得吴筠之高名,曾遣使征召来京师,于大同殿亲自召见了吴筠。相与言说十分欢悦,并令其待诏于翰林院。

有一次,唐玄宗问道法于吴筠,吴筠答道:“道法之精,无如老子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扎耳。”

唐玄宗又问吴筠神仙修炼之事,吴筠则答道:“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宜留意。”

吴筠应机而说,切中要害,每每开陈己见,都是关于国家治理,民众教化之事类,间之也以微言讽咏天子,以表达其真诚。令唐玄宗十分佩服,也对其十分推重,赐号“宗玄先生”。

唐王朝自天宝中(742-756年)李林甫、杨国忠用事后,纲纪日渐紊乱。吴筠知天下必将发生大乱,便向唐玄宗上奏,坚决要求回嵩山修道。但多次请表,都未被允许。为了安抚他,玄宗下诏于京城岳观内另建道院,让吴筠住修。

到了安禄山、史思明即将叛乱时,吴筠再次向玄宗上奏,请求回茅山,这次皇帝总算许了,他就离开了京城,回到茅山不久,中原大乱,安禄山攻陷两京,唐玄宗李隆基逃蜀,江淮一带盗贼蜂起,吴筠遂东入会稽,往来于天台、剡中等地,与众人一起交游,吟诗唱和。当时与吴筠交游者,多为名人雅士,还常常有诗酒之会,所著歌篇,流传于世。

 

与太白吟

安史之乱后,中原战乱,吴筠遂东入浙,其时李白也在浙东一带,李白也是道家人士,据记载,吴筠曾与李白一起在髙天师坛参受上清之法。这一期间,还常常与李白、孔巢父等以诗歌酬和,逍遥于泉石之间。

传李白进入唐大明宫,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接见,得到了吴筠、“四明狂客”贺知章、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三位贵人的引荐,而第一个引荐的贵人就是吴筠。在他们的推荐下,李白后来终于见到了唐玄宗,并且受到了盛情的款待,还封了一个“待诏翰林”的闲职,陪陪皇上聊聊天,为皇上起草一些文书之类。

又传吴筠与李白曾同游崂山,吴筠还据李白之诗句谱了曲,名为《步虚》,列为崂山道家音乐典范,至今曲调尚存,而词则早已失矣。

 

大涤石室

后来吴筠西行,隐居于临安洞霄宫大涤洞,白鹿山,以石室为家。宋邓牧撰《洞霄图志·卷四古迹门》:“石室唐吴天师瘗书剑地。”《卷三洞府门·石室洞》:“天师吴筠修炼之所,天师既尸觧于宣城,指令门人藏书剑于此,洞有石室,故以名之。”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 正月十五日,吴筠作《天柱观碣》,全篇五百七十言,洋洋洒洒,精思妙构。后人评其诗文与李白不相上下。

接下来吴筠应道友之邀,一路西行,赴皖访问,途经宣城道观,预知时至,随即焚香尸解。因吴筠曾有交待,死后当归葬于天柱山之石室洞,并说太上老君会帮其炼蜕。弟子邵翼元奉师之命,将吴筠归葬于天柱山西麓,根据唐玄宗所赐之号,谥吴筠“宗玄先生”。

宋邓牧撰《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有《传》:“初,天师尝语其徒云:我死当迁神于天柱石室,盖太上俾我炼蜕之处,故从之。女冠王真一亦先生弟子,才十余岁,即绝粒,诵《黄庭经》。天宝间,于天柱山得道,今先生有天柱观碣留山中。”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之九杂记志》中记载:“唐宗立(玄)先生吴筠墓在天柱山麓。”

《洞霄图志·吴筠》并有赞。

赞曰:

贞节深悟,道五千。渔阳骋兵,知几超先。飞舄南渡,烟尘涨天。劳我华阴,息我于宣。岩岩石室,书剑藏焉。与谁同调,锦袍谪仙。

 

栎木重荣

在洞霄宫天柱宫之外有一棵青冈栎树,号称东方神木,此树还是天师吴筠在唐咸通二年(861年)在大涤洞天柱观修道时所种,到了宋咸平元年(998年),这棵树无缘无故地自己就枯死了。又过了十五年,到了宋祥符壬子年(1012年),这棵青冈栎树又重新抽芽发枝,变得十分茂盛。栎树旁边上还涌出了一股清泉,名抚掌泉,大涤洞上方并出现五彩祥云。江浙转运使陈尧佐见此十分惊异,就让人将树描绘成一图,写了一个奏折,将栎树枯而复荣、地涌清泉、天现五彩祥云之事一并呈送到皇帝宋真宗那里。不久皇帝降下圣旨,令设蘸祭祀,以褒扬这一神异之事。后来到了宋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有一个晚上,雷电轰鸣,风雨大作,第二天,人们发现这棵树已长成五杈枝象征东南西北中和金木水火土观天象。

宋邓牧撰《洞霄图志·卷四古迹门》载:“重荣木 《余杭图经》载,宫外有青冈,相传唐咸通二年吴天师所种,至宋咸平元年,无故自枯,历十五年,祥符壬子复荣。漕使陈公尧佐异之,图状进呈,并奏五色云现,及地涌泉事。寻降旨设醮,以褒神异,故宋真宗赐名御题洞霄宫。后熙宁三年五月,一夕风雷大震,不知是木所之,灵化为树神。康熙十四年(1675年)《临安县志·杂记》中也有相似记载。

 

著述众多

吴筠一生著述甚多,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还有《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等。今《宗玄先生文集》分为有上中下三卷。另《玄纲论》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宋邓牧撰《洞霄图志·吴筠》有载:“居余杭天柱山,精思有感,行教于江汉。其文章与李白相上下,凡四百五十巻。礼部侍郎权徳舆集为序。他在晚年还写就《天柱山天柱观记》,立石制碑,是天柱观最早的碑记,收录于清乾隆时闻人儒编写的《洞霄宫志》中。

吴筠擅吟诗,有一百数十首各类诗留世。有对历史的感怀,对亲友的怀念,对仙界的追求,对道教的领悟等。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有清虚缥缈、自然和谐的意境。体裁上偏爱五言的绝句和律诗。有浓郁的道家色彩。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六艺文》中录有吴筠的《大涤山诗》二首:

天柱隐所答韦应物

寂莫一长望,秋山风景清。此中唯草色,翻忆见人行。

荒径饶松子,深萝绝鸟声。阳崖全带日,宽嶂偶通耕。

拙味难容世,贫闲别有情。烦君琼玖增,幽懒百无成。

伏虎岩

郭生在童稚,已得方外心。绝迹遗世务,栖真入长林。

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不惧因无情,斯言微且深。

    第二首诗题在其他书籍中为《高士咏·郭文举》,内容相同

附录:

天柱观碣

 

    太史公称,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其余不可详载,粤天柱之号,潜霍及此,三峰一称矣,盖以其下擢地纪,上承天维,中函洞府之谓。岂唯蕴金碧宅,灵仙所贵,兴云雨、润万物也。自余杭郭,溯溪十里,登陆而南,弄潺爰入峥嵘,幽径窈窕。才越千,忽岩势却倚,襟领环掩,而清宫辟焉。于是,傍讯有识,稽诸实录,乃知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以云林为家,遂长往不复。元和贯于异类,猛兽为之驯扰。《晋书·逸人传》具纪其事,可略而言。自先生景潜升,而遗庙斯立,暨我唐弘道元祀,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有五洞相邻,得其名者,谓之大涤,虽寥邃莫测,盖与林屋华阳,密通太帝阴宫耳。爰有三泉,二沆一滥,殊源合流,水旱不易,拥为曲池,萦照轩宇,夏寒而辨沙砾;冬温而冒萍藻。既漱而饮之,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土无沮洳,风不飘厉,故栖迟者心畅而寿永,盘薄纡奥,气淳境美,虎不搏,蛇不螫,而况于人乎。正观初,有许先生曰迈,怀道就闲,荐召不起。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宝应中,群寇蚁聚,焚城邑,荡然煨烬,唯此独存。非神灵扶持,曷以臻是。州牧相里,造县宰范,化洽政成,不严而理,遗氓景附,复辑其业。筠与逸人李元卿,乐土是安,舍此奚适?恐将来君子,靡昭厥由,故核而志之,表此坚石。

大历十三年正月十五日。

 

 

    惟坤灵之播育、何备物之实繁。伟兹竹之标挺,得造化之清源。契道含灵,表贞示节。叶森散以翠错,茎鲜修而琼洁,尔其何风流畅。万汇昭陈,杨葩晔其密苑,荑柳蔼于通津,不郁复以启曜,但葳蕤而有筠,亦未知为异也。至如杀气凌厉,凝霜萧瑟。览平楚之苍茫.窥众林其如失,冒冰霜之涸冱,逾青荧以郁密,则殊可重焉。故诗曰如苞。书称厥贡,猗兹淇园,美彼云梦。昔在轩后,肇官阴阳,俾伶伦于珊嶰谷。伐修竹之珍篁,裁六律以协气,调八风而顺常,然后成竽以备乐。其声滥而弥长,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谅自然之纯粹,曷群材之可方。若乃渭川千亩,山阳数林。会稽方润于碧玉,罗浮比色于黄金。上点点以云翳,下冷冷而凤吟。祛赫曦之燠景,纳凄凉之清阴。王子所以啸咏,嵇生为之幽寻。名嘉宾及令友,畅绿酝与鸣琴。美游盘之逸趣,清寂寞之远心。若乃夹沧江、倚丹峨,蓄水雾之沉沉,摇岩烟之漠漠。湘妃有挥涕之感,楚谣兴防露之作。或挺鼓吹之钦崟,或垂天门之磅礴,皆鸾凤之所以翔集,孔翠之所栖托。岂独婵娟于广汉之壤,亦有璀璨蓬莱之峰。结实珠粒,敷花紫茸。拂皓絮以飞雪,摧绀茎以韵钟。故列仙之攸玩,匪吾人之所从也。亦有化雉吴国。成龙葛陂,容人筼筜,育虫桃枝。一笋鸣其胤嗣,三节获乎婴儿。荣灯缵以感孝,茂窗棂以表奇。彗家坛以尘灭,环石床以阴滋,皆灵变之谲怪。良难得而备知,尔其众汇非一,则有篻劳筋蔓,射筒箖竽。莸䓊菰菙之肃矗,龙锺云母之扶疏,箬箭浮色以缥燠。含隋粹文而绣掳,方志之所遗载,山经之所阙书,安可得而详矣。靡不劲坚其性,葱茜厥色,规不圆,不操而直。故高皇制冠以守位,孝文剖符以表职,博望侯传于大夏之外,穆天子树于玄池之侧。推此类弥广,匪斯文之可极也。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