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洞霄宫

2024-05-27 健康浙江 0


 

道教将天下名山排出了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的说法,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一书,七十二福地一词最初见于南北朝的道教书籍,《敷斋威仪经》中“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到了唐代,司马承祯在他的《天地宫府图》列了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其中将大涤洞列第三十四洞天,天柱山列为第五十七福地。到了唐五代时,道士杜光庭在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重新作了个排列,跟司马承祯的有些不同,在福地将天柱山排在第五十七位:“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又“七十二福地中有白鹿山,相对于天柱山大涤洞间吴筠天师所隐。”后来又有北宋李思聪《洞渊集》中也作了相似的排列。

杜光庭(850-933年),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丽水)人。少习儒学,博通经史子集。唐咸通年间(860-874)应九经试不中,科举失意,遂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郑畋将杜光庭的文章推荐于朝。唐僖宗皇帝闻其名声,曾召入宫廷,并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任内供奉,为道门领袖。杜光庭是司马承祯的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薛季昌、薛季昌传田虚应,田虚应传冯惟良,冯惟良传应夷节,应夷节传杜光庭)。也是一个道教学者,著作宏富,多有流传。

唐中和元年(881),杜光庭随僖宗入蜀避难成都,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召其为皇子师。前蜀永平三年(913年)任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上柱国等职,封为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前蜀通正元年(916年)迁户部侍郎。后主王衍继位后,于前蜀乾德五年(923年),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杜光庭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传在85岁时逝世。

诗僧贯休曾写诗《献钱尚父》,求见吴越国王钱镠。诗中有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让他把诗中“十四”改为“四十”,贯休留下话道:“诗难改,州亦难添,闲云野鹤,何天而不可飞。”掉头也到了蜀国。贯休是婺州兰溪人,与杜光庭家乡不远。两人就多了一份情谊,十分友善,还常常两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上,而贯休的马忽坠粪,杜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道:“非数珠,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素抱朴,泯和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内则修身”“外以理国”,囊括无遗。又主张“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箓斋仪》《广成集》《序太上洞渊神咒经》《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太上宣慈助化章》《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还有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杜光庭写过两首著名的宝塔诗,堪称代表作。

(一)《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二)《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沉。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杜光庭来过天目天柱山,留下了《登天目山》诗一首:

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

古洞草深微有露,旧碑文灭不知年。

一州风物分檐外,万里云霞在目前。

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

诗中叙述了自己盘空蹑翠登上天目天柱山之仙人顶,见到了山顶上直逼云天的竹殿云楼还有青草萋萋的古石洞,文字已漫患不识的古石碑;抬眼望去,一州风物都在楼檐之下,万里云霞则随风而至。在这样的仙境中,我何必还要到蓬莱岛上去拜访仙人呢?对天目天柱山的景致赞叹有加。

在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卷之一》中还记载了唐代一个钱道士的故事:钱生是杭州临安人,开始在杭州太守令狐熏手下担任末校,跟随令狐熏到了京师。当时朝廷派金吾将军韩重、进士袁循出使云南,钱生同行。到成都时,碰到玉局观在修黄录道场,几个人都去观看道教法事,忽然有一道士,身高七八尺,紫衣巍冠,杖剑执水碗,绕坛周行,到了钱生前,让钱生饮了槐中之水,其水十分甘美,钱生饮了几口,道士才离开。钱生从此不需食物,袁循十分惊奇,便为钱生准备了行具,让其入道。唐乾符年间(875-876)还来往于京师,后来就不知所之了。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