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闾丘方远(?-902年),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生于舒州天柱山下。
闾丘方远自幼聪明辨慧,年十六岁时即通经史。在庐山陈元晤处学《易》学。二十九岁时,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左元泽见到闾丘方远,以为遇到了奇才,称赞他是“才器高迈,直可为真门之标表。”他对闾丘方远说:“子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盖身从无为而生有为,今却反本,是曰无为。夫无为者,言无即著空,言有则成碍,执有、无即成滞。但于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则庶几乎道……”并授其道法。
接下来闾丘方远又访问了仙都山隐真岩,师事刘处静先生,学习修真出世之术。后又到天目祖山,拜天柱山名道徐灵府为师。
三十四岁时,闾丘方远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的叶藏质,相传叶藏质将真文秘诀尽付予之。
闾丘方远既得道巳,乃遍寻名山。至大涤山天柱宫,十分惊异。闾丘方远出生在舒州(安徽)天柱山下,在此又遇一天柱山,觉得十分投缘,于是就选在天柱观住下,不再云游四方。《洞霄图志》中载:“按传记所载,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国,一在舒州,一在寿阳,洎今在余杭者,是已洞霄以为主山,故古名天柱观。”又载:“天有八柱而已,其五在方外,既不可考。今见于中国者三,而洞霄之盛,为历代所崇奉,几于与五岳俱尊,又非舒州、寿阳所可企及,岂偶然者?”
据《临安县志》载:“闾丘方远,字大方,原在庐山、天台学道,景福中(892年)居大涤洞,武肃王师事之,号元同先生”。
居天柱观的十数年中,在守一行气之暇,闾丘方远又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忘于心。常常自言自语说道:“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在吴楚一带传扬,跟从其修学者也众多。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吴越国王钱镠(时为彭城王),深慕其道德,访大涤天柱山闾丘方远,为其筑上清坛榜草堂,每逢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之三元节,则助其开受法箓。草堂则供闾丘方远修道写经而用。《洞霄图志·巻四·草堂》:“钱氏所创。唐昭宗景福二年,武肃王表以居闾丘先生既而旬旦入山问道,每三元,开坛授法箓号上清坛,御史中丞罗隠皆入室者也。堂外环列云房,为门人弟子栖息之所,朝暮入室,退即闭关下帷,或持经、或论道、或炼神修真,各有所至。今道院上,清流所自出也。其址在道院内,而不可攷。道士朱韬光撰箓坛记,立石,文博义精,为时珍爱。自钱氏纳土,举髙道,其石遂运至汴京。”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钱镠又与闾丘方远相度地理,改变了原来天柱观的朝向为甲向,并“添低为平,减高为下”,平整了山地,将天柱观的基址作了扩充,将天柱观营建一新。在天柱泉、大涤泉、白鹿泉三泉出口处建了三方大池,在三泉汇合处还架起一座石桥,以闾丘方远的字为桥名,称为“元同桥”。宋邓牧撰《洞霄图志·巻二》载:“玄同桥 在洞天福地门里,下通池水,出翠蛟亭。昔玄同先生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池架桥,故名。宋淳熙甲辰,锦城盛氏施钱重造。”元同桥历经千年,历朝整修,至今完好,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闾丘方远又在方丈殿后的乳山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因有许多人听到亭中有环佩之声,又有异香逆鼻,报于闾丘方远。闾丘方远说是有许多仙人前来听法,相聚亭中。因而取名为“聚仙亭”。宋邓牧《洞霄图志·巻四·聚仙亭》:“旧志云:其基爽垲,为天柱峯之乳,俯瞰宫中,最爲清胜。玄同先生创亭,占气于此。乾宁间,众闻亭上环佩之声,异香逆鼻,走报先生,先生曰:洞天仙官,朝谒北辰,今夕百灵听讲上清,大法来至是亭尔,因名聚仙。宋丞相陈尧叟有《洞霄宫》诗云:
古桧森罗烧药灶,彩云飘洒聚仙亭。
辽天府近期归鹤,澥谷旁通骇巨溟。
钱镠向朝廷上奏,表彰闾丘方远的道业。唐昭宗得知闾丘方远的道德修为,累次征召。闾丘方远以天文推演,测秦地将遭兵火,大唐社稷必会遭遇变故,自身以不出山林为宜,故屡诏而不赴。于是唐昭宗就降诏褒奖,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 ,天柱观竣工后,钱镠还亲自起草了一篇《天柱观记》,文中称闾丘方远朝修防恳科戒精严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加以降神之地,即舒州之天柱山也。
身生天柱之前,往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盖摭荐章语。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二月十四日,闾丘方远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颜色怡畅,屈伸自遂,室内满是异香,三日不散。这一夜武肃王钱镠梦见闾丘方远骑着白鹤前来告别,第二日果然有讣告送至。弟子以从俗葬,等到要埋葬的时候,却发现仅是一具空棺而已,尸体早已不翼而飞,实为尸解也。闾丘方远葬于大涤洞之傍白鹿山。后来有道俗数人累次在浙南仙都山、江西庐山等地见到了闾丘方远先生,还听闾丘方远自言道:“我舍大涤,归隐潜山,天柱源也。”
闾丘方远的远近从学弟子有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郡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等,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新安聂师道,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等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程紫霄还应召于秦宫,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影响深广。大涤山天柱观的道院共有十八斋,其中十四座皆由闾丘方远所建。
在《洞霄图志》闾丘方远的传中有一首赞,赞曰:
降神古舒,得道余杭,两柱擎天,千里相望,殊庭翼翼,命服煌煌,鹤背永诀,貍首空藏,先生曷归,匡庐阻长,厥有神孙,百世弥昌。
闾丘方远羽化后,由他的弟子夏隐言继承他的道座,为大涤山天柱观主,后梁皇帝朱温赐夏隐言紫衣。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流传甚广。《太平经》原有一百七十卷,篇幅浩繁,闾丘方远精选节录,缩成三十篇,名《太平经钞》,使得这部书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太平经》许多卷册散失后,《太平经钞》则使后人对全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后汉时,有宫崇,襄楷先后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而得,因而有人疑为于吉或宫崇所作。现代有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或为集大成者。《太平经》按天干分为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