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张伯端(983- 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为用成。是道教南宗初祖,人称“悟真先生”“紫玄真人”“紫阳真人”等。浙江台州临海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因获罪谪放岭南。在四川成都时遇到仙人刘海蟾,曾蒙仙人授道而得真诀。后著书立说,传道于天下。
张伯端年轻时即热衷于道教的修学,在《悟真篇》自序中说道:“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陈、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唯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年长时因科举不第,遂据刀笔为府吏。
张伯端充任府吏数十年,后因读佛书有感,从而看破功名,悟得无生。一日,写下“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纵火烧毁案上文书, 因火烧文书之罪,被流放岭南。
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将张伯端引置帐下做个幕僚。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上了异人,传为刘海蟾,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后来张伯端在陕西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 (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被判流放,解送边塞。到了邠州境内,遇到一场大雪,阻于乡村一酒肆,恰巧遇到杏林翠玄真人石泰。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就询问其来历,张伯端遂据实知告。石泰与邠州太守相熟,便与解差商量,将张伯端带到了邠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太守遂免于流放,当堂释放。张伯端获释后,回忆其师曾说过:“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的话。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给了石泰,石泰就成为了张伯端的嫡系传人。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张伯端趺坐而化。享寿百岁。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据记载,他的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
张伯端虽非出家道士,但仍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一起,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
陆介夫死后,张伯端自成都归于故乡。曾往来于天目、天台、桐柏等地。传曾在天目天柱山等地炼丹修道,留下了诸多的遗迹,旧时天目山都有紫阳宫、紫阳洞,都因紫阳真人在此修行而得名。
明代广宾纂辑,清代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二兴建》中载:“紫阳宫,开山殿东北。梁大同五年建,后改三亲堂。久废。”
清光绪慈寿松华辑稿《东天目山志·卷之一形胜》中载:“紫阳宫,《浙江通志》:在县西北辰隆乡天目山。梁大同二年建,名太清宫,后改天清宫。宋宣和六年赐今额。相传张紫阳修炼于此,丹井丹灶尚存,宫被毁。光绪间明珠道士募捐重建。”又“紫阳洞,在龙泉庵之后山,亦仙灵栖息之所。传昔道人张紫阳修炼于此,故名紫阳洞。”
南宋刘辰翁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四十九》“张用成”一目中记载了一则神游扬州采琼花的故事:
曾有一位僧人,修习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顷刻便可到达。有一日,与紫阳真人相遇,雅志契合。紫阳真人说道:“禅师你今日能与我一起同游远方吗?”
僧人说道:“可以啊。”
紫阳真人说道:“那我唯命是听。”
僧人说道:“我们一起同往杨州去观琼花好吗?”
紫阳真人说道:“好。”
于是,紫阳真人与僧人就在同一净室中,相对瞑目趺坐,皆出神游。紫阳真人才至其地,僧人已经先期到达。两人一起观琼花,还绕花三匝。
紫阳真人说道:“今日与禅师至此,我们各折一花作为标记。”
于是,僧人与紫阳真人就各折一花归来。一会儿,紫阳真人与僧人在净室中欠伸而觉。
紫阳真人说道:“禅师你的琼花在哪里? ”
僧人的袖手皆空,并无琼花。而紫阳真人则于手中拈出琼花,与僧人一起笑玩。
紫阳真人说道:“现在的世俗之人学禅学仙,像我们两个这样的,亦是十分少见了。”
紫阳真人遂与僧人结成莫逆之交。
后来有弟子问紫阳真人:“那位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为什么你有折花,而他无花呢? ”
紫阳真人说道:“我们学的是金丹大道,性命兼修,因此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称作阳神。而禅师之所修的,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因此所到之地,人见无有形影,称作为阴神。”
弟子答道:“原来如此。”
北宋熙宁八年( 1075年) ,紫阳真人撰写了《悟真篇》,以诗词歌曲等为体裁,以《阴符经》《道德经》为理论依据,承接传统的内丹学说,说明了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经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文中体现了浓厚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其辞旨畅达,义理渊深,是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悟真篇》是一部道教南宗的代表著作。
紫阳真人经常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傅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钟离正阳亦云:‘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龙。’……释迦亦云:'惟以佛乘得灭度,无有余乘。'又曰:'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尔。'释迦之不取二乘,即我教之不取鬼仙也。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释氏说'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旁门法也。”
紫阳真人还著有《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张紫阳八脉经》等。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简称《青华秘文》。《禅宗诗偈》(即《悟真篇后遗》)中阐述了许多自己学习佛教禅法的体会。如《西江月》十二首:
西江月(其一)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西江月(其二)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何根。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超然难隐。
西江月(三)
我性入诸佛性,诸方佛性皆然。亭亭蟾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现。 小则毫分莫识,大时遍满三千。高低不约信方圆。说甚短长深浅。
西江月(四)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曾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西江月(五)
善恶一时妄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鱼惊尽任。
西江月(六)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体分两种。 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
西江月(七)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西江月(八)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境忘情性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西江月(九)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何须脱离。\
西江月(十)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西江月(十一)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如来正智。
西江月(十二)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