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白玉蟾平生放荡不羁,时而蓬头跣足,一衲弊甚;时而风流倜傥,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
白玉蟾自幼笃志玄学,从泥丸翠虚真人陈楠学习道法,后师徒分开。嘉定五年(1212年)八月,白玉蟾十八岁时,在惠州再次得遇翠虚真人,并一起归罗浮,白玉蟾便出家为道士,师事翠虚真人九年,翠虚真人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和五雷大法。白玉蟾的内丹学说,奉南宗之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也身体力行,终身不娶。
翠虚真人逝后,白玉蟾又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修炼学道。还收留了许多的弟子。张伯端至翠虚真人时期,南宗都为单传,到了白玉蟾这里,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也打破了南宗的单传历史。
不久后,白玉蟾复归武夷山止止庵,致力著述,传道授法,正式创立南宗金丹派,成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取祖天师张道陵“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南宗”自此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
白玉蟾于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御笔降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1217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嘉定十一年(1218年)宋宁宗降御香,白玉蟾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再主国醮。
嘉定十五年(1222年)白玉蟾赴京都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其中说道:“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
然有臣僚上言,称白玉蟾以左道惑众。
白玉蟾主太乙宫时,曾多次受邀赴洞霄宫。
白玉蟾跟着泥丸翠虚真人陈楠学习丹法,这一时期,翠虚真人日常出入,白玉蟾都是常待左右。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 四月十四日,翠虚真人赴漳州参加一鹤会。活动结束后,翠虚真人对会主说:“我当来会里尸解。”
会里只当翠虚真人是嘻笑客套之词,没以为事。翠虚真人遂留下四句偈语,命白玉蟾抄录下来:
顶上雷声霹雳,混饨落地无纵,
今朝符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
其时白玉蟾按师父之命,一直随侍在旁。
师徒二人一同来到漳州梁山,突然,翠虚真人便抱着一箍桶老子的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子先有一斧在地,回过来再寻其斧,斧亦不见了。
白玉蟾见此情景,叹道:“此水解也。”
当日,有一位葛县尉,在潮州宁乡县见到了翠虚真人。翠虚真人与葛县尉的父亲订下契约,于是寄一书信,让葛县尉归潮州宁乡县,来见其父,同时也见到了翠虚真人。事后方才知道,此日翠虚真人在漳州尸解,却在潮州相见也。
白玉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道宗诗家。宋开禧二年(1206年),白玉蟾12岁,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织机》诗:
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诗中气概,令人惊诧。自此,其才情已是崭露头角。
白玉蟾天才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无所不能,诗词、书法、绘画、散文、论文,无不举世瞩目。
白玉蟾在世96年,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传世1000多首诗词,后人将其诗文收编成集,有《琼管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同时代的《千家诗》中也将白玉蟾的诗收录其中。诗文集自南宋后七百多年间多次刻印,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约八十万字。
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凡八十一章,注解老子《道德经》。有学者评之“文简辞古,言奥绝伦,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纶”,为研究道家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元赵孟頫以楷书抄录,清收录于《四库全书》。
白玉蟾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草书篆隶,及绘梅竹、人物等,奇拔俊逸,在江南一带颇具影响。近代也有人民慕手追白氏梅花,白氏草书等,也颇有成就。白玉蟾书法造诣颇深,尤以草书见长,兼善篆隶。他有一幅草书墨迹《四言诗帖》,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玉蟾(款署)。”通篇洋洋洒洒,行笔气势不凡,结体风姿绰约,颇具张旭、怀素之风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玉蟾虽入道教,但就其思想理论体系,是对释家和儒家思想兼收并蓄的。他对儒家理学大师朱熹十分敬仰,不仅对他的思想,甚至对所塑朱熹遗像,也是赞叹有加,《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朱文公赞》中说道:“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
他的《无极图说》也是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如《海琼白真人语录》卷四有“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 卷三《东楼小参》有“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的说法。同时也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交相辉映,他的著作中不仅吸收了很多程颢、陆九渊理学的思想和语汇,而且,同样吸收了大量理学家的思想资料和语汇,如“知止”“道心”“气”“精气”等等。
佛教孤云法师曾劝说白玉蟾改入释教,以求光大佛门。白玉蟾说道:“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功,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又说:“《涅磐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是炼纯阳之真精,形神俱妙,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故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在《续比丘尼传》中记载了宋时南昌妙住庵的比丘尼黄心的小传。黄心,南昌马氏女,乳名瑙儿。丱岁从父问字,明敏绝伦,兼闲女红。爱弄管弦,每潜邻闽习之,畏家庭谴责也。年十三,慈父见背,依母针黹度日。寻嫁茶商季某为妻,季因事得罪,遂为南昌知府某所得。越一年,知府亦陷于法,心遂辗转为妓。一日,有一老尼容止甚丑陋,故犯心舆,婢从诃之,不去,心遂搴帷审视,若故相识者。尼见心,蓦然喝曰:“尔不忆如来座下失声一笑时耶?”心闻言,顿悟前生,方欲酬答,尼已不见。心既归,遂屏谢游冶,即日觅得妙住庵,依师出家,盖嘉定十二年四月八日也。时琼管紫清真人白玉蟾方访道入浙,在洞霄宫修道,恰巧留滞南昌,闻知其事,大为叹美。赠以诗曰:
如今无用绣香囊,已入空王选佛场。
生铁脊梁三事衲,冷灰心绪一炉香。
庭前竹长真如翠,槛外花开般若香。
万事到头都是梦,天倾三峡洗高唐。
有又赠以词曰:
豆蔻丁香,待则甚,如今休也。争知道本来面目、风光洒洒底事?到头惊凤侣,不如亸脱鸳鸯社。好说与几个正迷人,休嗟讶。纱窗外,梅花下,酒醒也,教人怕。把翠云翦却,缁衣披挂。柳色已参弥勒了,赵州要勘台山话。想而今心似白芙蕖,无人画。
其师为一有道高尼,年已八十余,度弟子十余辈。尝曰:“余最后弟子尚未来。”及心发道意,使者方至门,尼即遥呼曰:“汝之来意,我已预知。”令彼速来,使者惊骇返报,心乃剃度受戒。未久,其师付以衣钵,溘然圆寂。心为庵主之后,终日潜心修道,望者蔚着,四方叩法席者逾三百众。斋寮静室,鳞次栉比,更兴大愿,铸铜钟一口,重四万八千斤。因冶经八易,愦不成形,心自计愿力不虔,乃有此失。遂于九次舍身入炉,钟竟圆满。
附录:
夫道也,性与命而已。性,无生也;命,有生也。无者,万物之始也;有者,万物之母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不穷之谓易。易即道也。道生一,一者混沌也。一生二,阳奇阴耦,即已二生三矣。
纯乾,性也。两乾而成坤,命也。犹神与形也。乾之中阳入坤,而成坎;坤之中阴入乾,而成离。离乃心之象也,所谓南方之强欤;坎乃肾之象也,所谓北方之强欤。
夫心者,象日也;肾者,象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化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盖喜怒哀乐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矣。
性与命,犹日月也。日月,即水火也。火者,离象也,惩忿则心火下降。水者,坎象也,窒欲则肾水上升。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于是默而识之。
闲邪存诚,终日如愚,专炁致柔,故能以坎中天理之阳,点破离中人欲之阴。是谓之克己复礼,复还纯阳之天。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斯可与造物游,而柄其终始。
(洞霄宫)演教堂揭扁法语
洞霄大涤扈神京,玉佩金珰防百灵。天柱一尖凌碧落,云关九锁叠苍屏。前峰后峰烟漠漠,东洞西洞风泠泠。见说坡仙诗墨在,约君同坐翠蛟亭。客入洞门,清涵山骨。寒层青未了,古洞绿依然。瀑布泉边,玉叶风摩千岁草,云根石畔金茎露,浥万年芝,我将唤起闾丘同而,更相招司马承祯。左攀郭文举,右拍许远游,陟天坛、访石室、入药圃、谒草堂,同登来贤岩,去寻无骨箬,万杉锁断红尘影,三迳寒凝碧藓斑。实风雷飞伏之都,乃龙神校阅之所。所以翠华南幸有严香火之钦崇,紫馆西峨,以待公召之均逸。昔有金龙玉简之典,今存青词朱表之仪。列圣所共留神,当今尤甚加礼,今之日,风和鹦喜,水暖花香。奉使国师、宁国侍晨,真人面承纶旨,大涤藏真。都录管辖,上官侍晨鉴义,知宫冯君,随弼飚乘协翊天馨,来止仙都,适丁盛事岁在丁丑,宸翰演教堂三大字,以赐住山冲,妙大师龚大明,越今五春,方圆扁揭,可谓凤翥龙翔,蛟腾虎跃,奎璀璨云汉昭回有兹铁画银钩,宣示金填玉镂,光映草木,荣溢烟霞,以吾教之,当兴与名山之不朽,方玉烛应天之日政。真金演教之时,顷者山中,庆成法堂,获此御墨,云甍烟桷上,跨寒空月础。星砖妙为法窟,何异骞林之境宜。安玉局之床,阐三洞四辅之微,敷八极九清之妙。此碑既揭,日月同明,此话不诬,人天孚照,大众且道,揭碑一句,如何赞祝。九峰云静仁天广,五洞风清化日长。
嘉定十年辛已三月,道士白玉蟾撰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