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据记载,约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卒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享年竟有212岁。也有一说谓其出生于南宋景定甲子五年(1264年),又有说其出生于唐朝年间,还有一位叫汪梦九的先生,说是在清雍正初年曾遇见张三丰真人,并多示其教,这就更为神奇了。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汉族人。《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中称:张三丰是元﹑明时期的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资料中,张三丰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君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三丰”这个名字包含着乾坤阴阳之义,“三”为三条长线,表乾卦,代表阳,代表天,“丰”中间一竖隔断一个“三”字,为六条短线,表坤卦,代表阴,代表地,“三丰”则代表乾坤合一、阴阳变化。有这一层含义,因此在历史上叫三丰的道教人物有好几人。
关于他的籍贯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一说是福建邵武人,也有一说是天目山人,并非是天目本地人自己说的。各地还有许多记载: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辽阳人、羊城人、平阳人、黄平人、金陵人等。不过他自己曾说过是张天师的后裔,而第一任张天师张道陵就出生和成长在天目山,到后来,张三丰自己则长期在天目天柱山隐居修道,说天目山人的理由似乎也很充足。
史书记载张三丰形貌奇特,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不修边幅,游止无恒,人称张邋遢。张三丰喜云游,足迹遍满名山大川。在其所著《云水集》中有《东游》一诗:
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
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
除了道教的修学以外,他还善书画,工诗词。元中统元年(1260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后修学道学,是武当、太极武术的创始人,金庸武侠迷们将他列为武侠人物中武功最高者。由于张三丰的道业和名声,明朝皇帝曾三赐其号:明英宗赐其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其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其为“清虚元妙真君”。
在张三丰幼时,勤学四书五经,但也有一位碧落宫的叫张云庵的道士,也经常来教其道教经书,为他日后的走向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得了眼疾,也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借此段因缘,使他心得决定,毅然出家为道。
到了中年时,他又遇上了一位丘真人,常常与其论玄说道,使其对道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元延祐初年(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来到了终南山隐居修道。这时他遇见了火龙真人,蒙其传修真秘诀,使其真正得道。学道四载后,张三丰奉师命复出山。
在《太极炼丹秘诀》中,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自认是火龙先生的入室弟子。火龙先生是陈抟老祖的弟子,他自己也称是继承了华山睡仙陈抟老祖的思想。在《太极炼丹秘诀》中,他称陈抟为“希夷老祖”,在张三丰的一首《蛰龙吟》中曾写道: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自然。
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练九转,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人言我是朦胧汉,我欲睡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
此蛰法,是谁传?屈肱而枕自骊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脉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
火龙真人在道教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名气,但他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张三丰认为:火龙真人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连自己的姓氏名字都没有留下,仅遗下一首绝句,其诗云:
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
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
吟得此诗后,火龙真人便羽化登仙去了。
后来道教都将张三丰归为陈抟老祖这一系。如清道士李西月就将 “三丰派” 道教归为陈抟的隐仙一派,其师承序列为:“麻衣——希夷——火龙——张三丰。”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二十日,张三丰“阳神出游”,佛教认为是入定,弟子杨轨山以为张三丰已经羽化,遂购置棺材收殓,幸张三丰适时阳神回归,没有安葬。后张三丰念杨轨山善良诚朴,还携其隐去。在天目天柱山时也曾传其死而复生。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曾为其建宫。明天顺二年(1458年)羽化,明天顺间(1457-1464年),英宗皇帝赐其“通微显化真人”号。后明宪宗、明世宗又二赐其号。
张三丰于元末至明往来于天目天柱山修道,自称是张道陵天师的后裔,他虽出家,但他所创的武当派有天师正一教的传承,是正一教和全真教相间的教派。其弟子可以出家修道,也可以在家修道。后来发展成为全真教道观的一支。在天目柱山时,张三丰曾辟谷数月,不食粒米滴水;有时也暴食升斗,不嫌其多。常常瞑目旬月,事能前知,料事如神,传其可以“散则为气,聚则成形”。
张三丰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他先后在终南山、天目山、武当山,精研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将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掀开了光辉的一页。
张三丰所创内家拳,博大精深,后世派别林立,包括太极拳、八卦拳、十段锦、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其动作沉稳,招式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其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结合道家养生之道和技击之法,采用了内家修炼的导引、吐纳之术,“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武学功夫。后人对内家拳的评价甚高,道是“铁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张家妙术工” “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从这些描述中足见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之神威。
内家拳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说,张三丰的内家拳“十段锦”是由前人“八段锦”改造而成,乃是“八段锦”的S版。也有说是张三丰由观“鸟蛇斗”而悟成的一套拳法。
传说有一次,张三丰在天目山中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盘身昂头,摇晃闪避,以静制动,鸟喙难以啄到蛇身。相持不下,时间久了,鸟便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取得胜利,长蛇便得意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从中深受启发,原来柔可以克刚,静可以制动。张三丰依据这一原理创造出了内家拳法。
内家拳练法分练步和练手。练步以马步为主,凡18种步法;练手有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蹿、圈、插、抛、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诀解释其寓意,如“夺”字诀云:“夺字猛如虎,迎风招架中。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内家拳也成为张家的独门绝技。
另还有真武神授张三丰之说。在《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中记载,张三丰在北赴汴京途中,曾有一夜晚,他梦见了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了一套拳法,梦中一招一式竟然记得十分清楚。说来也巧,到了第二天的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围住。于是他想,我何不用真武神君所授的拳法与他们周旋一番,便依梦中所记,几招下来,便将这群强盗打得落花流水。此时,张三丰方知这套拳法的威猛,后来也成为张三丰所创武当派武功的主要组成部分。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张三丰游荆楚又之吴越,侨寓金陵,与沈万三相遇,并传道于沈。
沈万三(1328-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意为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吴兴南浔(今浙江湖州)人,沈万三是元至顺间(1330-1333)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 (今江苏昆山周庄)。 元末明初商人,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财富,成为江南第一豪富,民间有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富累金玉,又能周困济穷。夫妻俩都信奉道教,对张三丰尤其敬仰。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难,遂提醒沈万三,有个心理准备,并说:
“东西王气正旺,日后我们当于西南方会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三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于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于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
传说张三丰见沈万三夫妇道缘已成熟,遂赐沈万三丹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得道而去。
进入明朝,张三丰则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明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1384-1385年),朱元璋曾两度下诏,派使者前去请张三丰入京,张三丰都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山,复作云游。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初(1403年),成祖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张三丰,岂料胡广不认识张三丰,在武当与张三丰当面错过。永乐十年(1413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专门为张三丰在各地建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这一时期,张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
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永乐十四年(1417年),朱棣怒斥使臣胡广寻找张三丰不力,命胡广继续去寻找,如找不到,则要处死胡广。于是胡广再访武当,并于武当山虔诚祈祷,希望张三丰能念其诚苦之心,应诏赴京。这次终于见到了张三丰。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去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过武当山时,遂感应到胡广之祈祷,于是按下云头,来到了胡广面前,对其说道:
“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
胡广这才吃了定心丸,便策马回京,因路途不顺,第二年方才回到京师,禀报成祖,才知晓张三丰早已驾云头,降落于金殿,与成祖会得一面。此即是张三丰“金殿飞升”之说。
这一传说不足为信,但据记载,张三丰曾有书一函,令弟子孙碧云前去京城,禀陈永乐帝,书信中尽为长生之道。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来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家中,后入深山隐居。这次他为崂山移植了一株耐冬的山茶花,留下一段佳话。据明代崇祯年间《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高近7米,合围近1.8米,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清蒲松龄因此而写下了《聊斋志异·香玉》一篇,其中记载了一位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就是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的幻化之神。
在天目柱山流传有许多吕洞宾的故事,但没有记录他与张三丰之间的故事。但在福建《闽书》的仙释卷中(636页)和《邵武府志》中,有记述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度化张三丰成仙的故事。
张三丰家中十分贫困,父亲早亡,张三丰以砍柴维持家中生计,赡养老母。张三丰喜爱仙道,常常自言自语道:“一心无挂碍,愿见吕洞宾。”
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有一道人到了他的家中,以饥相告。张三丰的妻子正将糯米饭煮熟,放进缸中准备做甜酒,就让道人自己吃一点,哪知这位道人将缸中的糯米饭全都吃了。张三丰的妻子十分不高兴。道人让张妻将缸中的水注满,放入几颗余下来的米饭,然后拂袖而走了。过了一会儿,张三丰负薪回到家中,妻子告诉道人之事,张三丰掀开缸盖,便闻酒香扑鼻,已成一缸美酒。张三丰料知是吕洞宾所为,立即追出门去,在一条山涧的小桥边,见到了吕洞宾,求其度他成仙。吕洞宾说:现在时机缘尚未成熟,你在中秋时到建阳龙游桥中,桥上有三人共有一只眼睛,以此为记。
张三丰依约到了建阳龙游桥,果然见到有二瞽者搭住一独目之人,但迟了一步,其肩已过桥,吕洞宾呵责张三丰迟到了,未曾如期。又约于明年中秋。到了第二年的中秋,张三丰又如约而去,在桥上又遇见了吕洞宾。吕洞宾说:
“你的母亲今日已经病亡,尚无棺材。”
说着就在手掌中画了一屋,让张三丰看:“这似何所?”
张三丰答道:“这好像是我家旁边的北胜寺。”
吕洞宾说:“我在这座寺院的西廊寄有一副棺木,你可以取来收敛你母亲。”。
张三丰慢慢地走进了吕洞宾的掌中,回到了家中。”果然,张三丰的母亲刚刚病故,于是张三丰将其殡葬于北胜寺旁,并与妻子解除了婚约,在北胜寺中建了座翠云庵,将妻儿安置在翠云庵中居住。
后来,张三丰又遇见吕洞宾,见缘已成熟,吕洞宾便度张三丰为仙。自此后,张三丰踪迹无常,远近闻名,传其其异术。当地县令以为他是妖人,便将其拿下,上枷锁住,关进槛车,送至京师。等到打开槛车,张三丰早已不见踪影了。
张三丰精贯道教经书,史称他“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他自己的著述十分丰富,存世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后世为其结集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这些著作在道教界影响深远,有不少篇章都为后世修道者所推崇。有人称他的《大道论》是“穷尽性命归真之道,发微圣贤仙佛之理。”
张三丰倡导三教同一之说,他只承认教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认为 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藏道度人”“行道济时”“悟道觉世”都是同一个“道”,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释家修行悟道。张三丰认为修人道是炼仙道、觉佛道的基础,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悲悯仁慈,忠孝信诚,多积阴德,也就离仙道、释道不远了。按他的话“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他还把道家内炼思想同儒家道德学说连在一起:“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可以说,这种理论是开历史先河的。
张三丰还把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画上等号,说“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他认为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都是一一对应的。在《五德篇》中,他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张三丰的丹词《无根树》,采用了歌词的体裁,运用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表述出来,劝人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深入浅出,脍炙人口。《无根树》总共有24首曲词,却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只要细细领悟,就能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正如他在《自题无根树词》中所说的那样“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从中我们也能窥视到佛教文化对其修真理论的影响。以下略举五首: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这一首是丹词开宗,人生贪恋荣华富贵,就如同在苦海里漂泊,处在不自由中,因而规劝世人要及早回头走上修炼之路,不要错失机遇而沉沦。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大老原来有药医。
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此首词针对老年人而说,老年人仍有机会,抓紧访道修真,莫待错失白头。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这首词乃是强调戒淫的重要性。
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
如朱橘,似弹丸,护守提防莫放闲。
学些草木收头法,复命归根还本原。
选灵地,结道庵,会合先天了大还。
这一首描绘了还丹之境界。
无根树,花正奇,月里栽培片晌时。
挚云手,步云梯,采取先天第一枝。
饮酒戴花神气爽,笑煞仙翁醉似泥。
托心知,谨护持,惟恐炉中火候飞。
这一首则教人修真之法,并强调谨慎护持,把握好火候。
后世道众因此对他的《无根树》十分推崇,“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许多道教宗师对《无根树》进行了注释,有的还十分详实和精到。
张三丰是天目祖山道教在宋元时期走向鼎盛的一个标志。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