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一、仙桃
1、民国《昌化县志》这样记载:“何仙姑,县南览村人,早孤贫,年三十不字。采樵自给,见山间桃实如杯大,取啖之,自是不饥。元祐中,邑令郑旁赈荒,姑混入稠众就视,人争异焉。姑即遁涉双溪。忽云雾覆之不见,观者骇愕,令上其事,敕祀之,乡人立庙于七都比坞。”《浙江通志》《歙县志》《临安县志》中也都有记载。
2、《东天目山志》记载:“仙桃,郡志载:古记昔人捕猎阻雨石城之外,见林间有白桃一颗,摘入手如冰,忽复变红,其热如汤。采木叶裹之,藏布囊中,及下山,扪之尤在。顷至家,唯存木叶。”
二、仙芝
1、《东天目山志》又记:“仙芝,古记于采药者,见崖瑞芝草一本,五色灿然。乃采长竿探取,其色遂隐。越数日,崖左右各出一本,皆翠色,异如常,不敢复取。”
2、明万历四十二年徐嘉泰《西天目山志》卷首《天目山纪略》:“石庵在西尖绝顶之上,覆以巨石,石鼓周围百步,叩之铿然有声。古杉数株,直上十寻,可容列饮。灵芝五色,产于岩际,其色青光辉耀,谓之翠芝,亦为芝岩也。”
3、又载:“相传天台雁荡临安,往往多玉室金堂,灵仙瑶草,汉魏诸得道者在焉。其山多产文鸡、翠鸟、角鹿、麀麋,奇松秀竹,仙人白猿,玉瓶沈香三宝藏于岩下。丝桐萧管奏于空中。”
4、明万历四十二年徐嘉泰《西天目山志·卷之一山水》设芝草岩一目:“在西尖顶之西,昔有采药者见芝草一本,五色具备,接长竿采之,其色遂没。后数日,左右各出一本,皆翠色,遂不敢采。”
三、无骨箬
宋邓牧《洞霄图志》记载:“无骨箬,宫山周回百里,多生绀箬。昔晋许迈真君白鹿山升飞,语弟子曰:吾有金丹一剂,汝等功行未圆,非可遽服,已藏山中无骨箬下,他日有縁者遇。尔后,役夫采薪,或带箬归,往往临爨得之,采时不见无骨者。有好事者,攀縁幽讨,终年不得。盖仙人所藏,非宿生縁契,安可侥幸致哉。”
四、於术
《清异录》云:“(白术)潜山产善术,以其盘结丑怪有兽之形,因号为狮子术、於术,载诸医书。故当道有取之者,每岁搜挖奉公,岁亦良苦。近复山不多生,岂果灵于合浦之珠耶?”
五、仙羹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云:“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六、大树王树皮
西天目山有大树王,传为乾隆皇帝游历天目山时所封,坊间认为此树的树皮可入药,可延年益寿,消除百病。于是游人常上山来剥树皮,于1936年前后终于死亡。后人多有兴叹。
七、仙草
1、《汉天师世家卷之二·天师世传引》记载:“(张道陵)母梦神人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衣绣衣,授以香草,曰:蘅薇也。既觉,衣服居室皆有异香,经月不散,感而有娠。”
2、东晋名道许迈寄王羲之书:“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见于《晋书》)
3、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之二十四》有记载:“药圃,在大涤山之夏侯子云天师种药于此.芝畦朮坞,百药之植,靡所不有。尝言,古圣人,以上药养神,中药养性,下药遣病,可使人神灵,可使人性明,可使人病愈。故常施药于廛市,随缘深浅而遇。有药圃诗云:绿叶红英遍,仙经自讨论。偶移岩畔菊,锄断白云根。一日樵者开圃,中有犬嗥,自篱而窥,见师策鞭,乘一兽似虎非虎,行疾如风,入东山而去。今四山生草药六十余种,圃迹犹存。”
4、康熙十四年《临安县志·卷四杂记》中记有一目:“药圃,大涤洞东,夏侯天师种药处,至今山中产药有六十余种。”并记有元代钱塘人白珽《题洞霄宫药圃》的诗一首:
仙翁曾播植,琼圃尚敷荣。春日祥光满,秋风瑞实成。
黄精宜益寿,萱草足忘情。候采灵芝服,还应羽翼生。
5、明万历四十二年徐嘉泰《西天目山志·卷之一考》、明张之采《东西天目合志·考》均载:“唐子霞云:‘天目山亦名浮玉山,上有两池若左右目。连亘杭湖徽宁,周围三千里。有养生之药蓍草芫花,皆名著仙经。’”
6、明张之采《东西天目合志·仙释》载:“张之采云:舍利光满祗林,瑶草清分县圃。驾慈航者菩萨,驭瑞凤者真人异喆。”
7、清临安县令陆文焕《八景图记》曾记:“许叔元尝以垂溜之胜颉颃茅山,……后登岩茹芝,丹成而白鹿下迎。……郭文举处山中,葛巾鹿裘,采竹叶木实。”
8、唐代李频《寻天目山》诗云:“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石上生灵草,泉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向此学餐霞。”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