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真大涤显神光——洞霄宫

2025-06-02 健康浙江 0

  

在宋邓牧《洞霄宫图记》一书中有一篇“栖真洞神光记”的文章,记载了两件奇异之事。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孟夏,有一位郎官叫杨公彦(-1254)的,前来九锁山游览。杨公彦名伯嵒,字彦瞻,号咏斋,为杨沂中诸孙,居临安。曾任工部郎,淳祐年间出守衢州。有《六帖补》二十卷,《九经韵补》一卷行世。《全宋词》收其词作。

这里幽岩邃谷,风景优美,杨公彦尤是喜欢,寻个地方住了下来,一处处细细游玩,洞府山水,无所不历。二十有一日,杨公彦到了栖真洞,登上东西两台。进入洞中,见洞顶仿佛有一华盖。杨公彦便举着手中的火把照着洞顶想看个清楚,忽然见东台上有一团神光,圆如满月,青光白光各一半,升至华盖处停了下来。其亮光十分耀眼,手中的火把竟在其光面前显得黯然失色。过了好久,这团神光才渐渐散去。见此情景,同行者一个个都惊呆了。杨公彦便回过头,问陪同的几位道士:

“以前可曾发生过这种神异之事,这是祥瑞之兆还是有邪魔作怪?”

其中陪同的竹庵道人王思明笑道:

“已经有二百二十余年了,在祥符年间(1008-1016年),国家崇尚道教,有浙漕使陈文,率领众官属来洞霄宫,在大涤洞举行了祈祷仪式,其时大涤洞中也出现这样的光团,甚至照耀林麓。当时丞相文惠公洪景伯具表,上奏朝廷,皇帝诏告,加以褒嘉,其时始改洞霄宫额。并建一亭,匾额为‘祥光’,还举办盛典,以志其事。至今道教在这里长盛不衰。你祥符公以勲旧,子孙历官郎署,名位徳望都不在文惠公洪景伯之下,两洞的神光皆是有为而发,并非偶然。”

杨公彦惊道:

“我是什么人,怎么敢与文惠公洪景伯相比呢?这样祥瑞的征兆,也是偶相符契。但不管这么说,我们不能上负洞天之灵。”

于是,杨公彦便捐金买田若干亩,用于帮助洞霄宫众道士的斋食,以此来报答神贶。时同行者有东台仙子许参写下一诗,诗中有句“满月光明现大千”,留题山中。

大涤洞天自汉元封年间开始,历代都有彰神显异之事。当山道士竹庵道人王思明以身所亲见,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夏至日,写下《栖真洞神光记》一文,同知宫事胡道枢、知宫事王大年、冲妙大师住持、都监兼通明殿焚修龚大明等一起将此文铭刻于石,以示后人,使后者有考矣,也示不忘杨公彦之徳。

 

附录:

栖真洞神光记  

绍定辛卯孟夏,郎官杨公彦瞻游九锁山。幽岩邃谷,无所不。二十有一日,至栖真洞,登东西两台,洞绝顶,故有若华盖者,方举火烛之,忽神光发东台上,圆如满月,青白相半,升华盖而止,火夺明,良久乃散。观者惊异,公顾问偕行羽众,是何祥邪?思明对曰:嘻!二百二十余年矣,在祥符间,国家崇尚漕使陈文公,率官属有祷于大涤洞,维时洞中出现是光,照耀林麓。文惠公表奏朝廷,诏防褒嘉,始改洞霄宫额。而扁亭祥光一代盛典。方今教之盛不异。祥符公以旧子孙官郎署,名位望岂出文惠公下,两洞神光皆有为而发,非偶然者。公怃然曰:予何人,敢望文惠公哉,休之来,偶相符契,然不敢上负洞天之灵,乃捐金买田若干,以助斋庖,以答神贶。呜呼!洞天自汉元封,彰神显异,何代无之,谨以身所亲见,感动当世者,刻着于石,使来者有考,且无忘杨公之。公名伯,彦瞻其字,和武恭王孙好,善忘势不异儒家子。时有东台仙子许参“满月光明现大千”句,留题山中。绍定五年夏至日,当山道士元素大师王思明记,同知宫事胡道枢、知宫事王大年、冲妙大师住持、都监兼通明殿焚修龚大明立石。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