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71-89371111
魏伯阳魏伯阳(151-221年?),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是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自号云牙子,性好道术,吴地绍兴上虞人。魏伯阳只是一个道家人物,还算不上是道士,但后世的道教还是...
天目先生天目先生(生卒不详),东汉时避世隐居于西天目山,世间皆不知其姓氏名号,于是就以他隐居之山而称其为天目先生。大约在桓帝和灵帝年间(147-189年),我国早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珠算的发明者...
梅 福——茶祖梅福(前44-44年),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年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王凤、王莽先后专权,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职上书朝廷,指陈政事,险遭杀身之祸。公元前...
九仙山九仙山与玲珑山东西并峙,海拔402米,又名“垂溜山”“悬溜山”,“垂溜隐迹”列为古临安十景。《咸淳临安志》载:九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四里”。徐映璞1963年编纂的《玲珑山志》:“...
洞霄宫十名洞 大涤天柱山有七十二洞,宋邓牧《洞霄图志》拣别其中八洞作为专记,谓大涤洞、鸣铃洞、栖洞、石室洞、白茅洞、鸣凤洞、蜕龙洞、归云洞、仙神洞、鸿玲洞。 一、大涤洞大涤洞距原洞霄宫西北...
洞霄宫洞霄宫位于杭州市临安、余杭两区交界的天柱山白鹿山大涤山九锁山大涤洞中。兴盛时占地八十余亩,宫殿林立,宫门外数十里即立通真门,曾有汉武帝宫坛、升天坛、虚皇坛、讲堂、草堂等。宫门内有三清殿、寿星堂、...
旧志载与道教相关的东、西天目峰石名根据清慈寿松华辑稿《东天目山志·形胜》记载,东天目与道教相关的有如下峰石:大仙峰 在东天目山绝顶,四望浩淼江海,吴越俱在一览间。山顶甚平,衍垒石数十处,名仙缘石。时...
天目洞霄宫观遗址 至道宫 至道宫曾是西天目山的主要道观,2009年出版的《西天目山志·第五编》中记载:“至道宫,在东北峰下龙池边。东晋永和间(345-356年)建。旁旧有拜斗台、格思亭。晋许叔允...
《汉天师世家卷之二·天师世传引》 (张道陵)母梦神人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衣绣衣,授以香草,曰:蘅薇也。既觉,衣服居室皆有异香,经月不散,感而有娠。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吴之天目山。...
以仙方救治百姓张道陵的医道歧黄之术始得之于家传,他自小跟随父亲在天目山上采药,常常用各种药物治病救人。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上瘟疫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张道陵便根...
王长赵升得真传传张道陵有弟子三千,但真正得其真传的只有三人:除了其子张衡外,另俩位是王长和赵升。王长是一直跟随张道陵的贴身弟子,早已得张道陵的真传,赵升则是后来投入正一教门,他的获道还有一段故事。张天...
创道教三诏不就汉安二年(143年),张道陵到了四川青城山,创立了道派。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撰写《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之教义,此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当时因入道者需出五斗米,故亦称为“五斗米道”。...
道儒兼收辞儒入道张道陵不仅长有异相,且是聪明绝顶。到了七岁,便开始接触儒家“五经”,此时的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在此同时,受父亲的影响,又习天文、地理,尤其精通《道德经》以及河...
养生之道传千秋概括彭祖的养生之道,主要为三个方面,即气功术、营养术、房中术。养生之道,贵在坚持。据古籍记载,彭祖“少好恬静,不卹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太平广记》)。彭祖从少...
·礼制宋韵迎銮图
·建筑宋韵朝回环佩图
·诗文宋韵《洞霄宫》——宋代·苏轼上帝高居悯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赠余杭吴明府衡南公》——宋代·司马...
涌翠石壁·一线天当年苏东坡在此葛巾藜杖,赋诗酬唱,凿登天梯于岩间,成十五级苏公石阶,至今尚存。他三次造访此地,并在诗文中透露欲在洞霄宫“成道”之志。青冈栎树号称东方神木,系唐咸通二年(861)吴筠天师...
环境要素——水,散落点缀于山色间,在洞霄宫仍为不可多得的以环境取胜的幽境。现场气息质朴,处处入画,颇可引人怀古。 现遗存有九宫溪、牛眼泉、龙井泉、天柱泉、大涤泉、白鹿泉、石室瀑布、三贤池等。
现存古桥三处:会仙桥、元同桥、玉泉桥。可推想当年池泉水景,皆成系统;林泉相照,实为幽境。会仙桥入宫大路,跨涧为桥。相传有神仙相会而得名。宋淳熙甲辰道士江安著,以早游湖海,晚岁归隐山中,舍衣钵钱重造。 ...
© 2025 健康浙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9283号Powered by 米粒建站